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课题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基于混合动态仿真的模型验证 | 第15-17页 |
1.2.2 机组控制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 | 第17-18页 |
1.2.3 风电场动态性能评价 | 第18-20页 |
1.2.4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混合动态仿真的模型验证 | 第24-47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混合动态仿真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 机组级混合动态仿真技术 | 第25-30页 |
2.3.1 基于功率约束的混合仿真 | 第26-28页 |
2.3.2 基于变阻抗的混合动态仿真 | 第28-30页 |
2.4 控制模块级混合动态仿真技术 | 第30-35页 |
2.4.1 适用于模块级混合动态仿真的数字算法选择 | 第30-31页 |
2.4.2 PSD-BPA传递函数框图到数值计算迭代格式的实现 | 第31-33页 |
2.4.3 混合动态仿真程序算例 | 第33-35页 |
2.5 仿真模型准确度评价指标 | 第35-41页 |
2.5.1 仿真准确度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2.5.2 分段加权准确度计算 | 第37-39页 |
2.5.3 仿真准确度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 第39-41页 |
2.6 算例仿真 | 第41-46页 |
2.6.1 基于功率约束混合仿真的仿真准确度评价 | 第41-44页 |
2.6.2 基于变阻抗的混合仿真的仿真准确度评价 | 第44-45页 |
2.6.3 调速系统混合仿真的仿真准确度评价 | 第45-46页 |
2.6.4 励磁系统混合仿真的仿真准确度评价 | 第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常规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 | 第47-65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机组控制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52页 |
3.2.1 励磁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50页 |
3.2.2 调速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2页 |
3.3 直觉模糊决策评价方法 | 第52-55页 |
3.3.1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性能指标权重计算 | 第52-53页 |
3.3.2 基于逼近理想点法的综合评价 | 第53-55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55-64页 |
3.4.1 励磁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 | 第55-60页 |
3.4.2 调速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 | 第60-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风电场运行安全性的综合评价 | 第65-75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风电场运行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65-68页 |
4.3 风电场运行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 第68-70页 |
4.3.1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第68-70页 |
4.3.2 风电场综合运行性能指标计算方法 | 第70页 |
4.4 风电场运行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70-73页 |
4.4.1 算法应用流程 | 第70页 |
4.4.2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算例分析 | 第70-72页 |
4.4.3 基于直觉模糊决策的评价结果比较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机组涉网动态性能在线评价系统开发 | 第75-91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系统开发 | 第75-81页 |
5.2.1 系统整体功能 | 第75-77页 |
5.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77-81页 |
5.3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 第81-90页 |
5.3.1 机组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验证 | 第81-83页 |
5.3.2 常规机组综合性能评价 | 第83-88页 |
5.3.3 风电场性能评价 | 第88-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附录 | 第102-1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5-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