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7页 |
1.1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及运输的方法学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及运输的传统方法 | 第10-22页 |
1.2.1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传统方法 | 第10-14页 |
1.2.1.1 利用基因工程融合表达荧光蛋白的荧光标记方法 | 第11-12页 |
1.2.1.2 利用基因工程融合表达人工多肽序列的荧光标记方法 | 第12-13页 |
1.2.1.3 利用生物正交反应的荧光标记方法 | 第13-14页 |
1.2.1.4 其他蛋白质荧光标记方法 | 第14页 |
1.2.2 蛋白质的运输的传统方法 | 第14-22页 |
1.2.2.1 脂质体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方法 | 第15-17页 |
1.2.2.2 跨膜肽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方法 | 第17-19页 |
1.2.2.3 纳米颗粒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方法 | 第19-20页 |
1.2.2.4 受体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方法 | 第20-22页 |
1.2.2.5 其他蛋白质运输方法 | 第22页 |
1.3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及运输的方法的应用 | 第22-25页 |
1.3.1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2 蛋白质的运输的方法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泛素蛋白和去泛素化酶UCH-L3的生物学意义 | 第25页 |
1.5 硕士论文的科学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发展蛋白质的荧光标记方法 | 第27-46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27页 |
2.2 发展蛋白质荧光双标记的方法 | 第27-31页 |
2.2.1 发展蛋白质荧光双标记方法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2.2.2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方法的设计 | 第28-30页 |
2.2.3 荧光双标记方法的路线 | 第30-31页 |
2.3 发展新型的蛋白N端标记的方法 | 第31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31-44页 |
2.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2.4.1.1 试剂 | 第31-32页 |
2.4.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4.2 香豆素硫酯的合成及表征 | 第32-34页 |
2.4.3 羧基荧光素衍生物的固相合成,分离纯化及表征 | 第34-37页 |
2.4.4 带SUMO tag的泛素硫酯的表达及纯化 | 第37-39页 |
2.4.5 制备双荧光标记的泛素蛋白及纯化表征 | 第39-40页 |
2.4.6 利用荧光双标记的泛素蛋白制备去泛素化酶传感器 | 第40-43页 |
2.4.6.1 荧光双标记的泛素蛋白的活性表征 | 第40-42页 |
2.4.6.2 制备去泛素化酶UCH-L3的传感器 | 第42-43页 |
2.4.7 带有N端半胱氨酸的泛素蛋白的表达 | 第43-44页 |
2.4.8 利用新型的生物正交反应标记泛素蛋白 | 第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发展蛋白质的运输方法 | 第46-61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46页 |
3.2 发展带正电的脂质体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方法 | 第46-49页 |
3.2.1 带正电的脂质体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方法的设计 | 第46-49页 |
3.3 发展受体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方法 | 第49-50页 |
3.3.1 受体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方法的设计 | 第49-50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50-60页 |
3.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3.4.1.1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3.4.1.2 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3.4.2 带负电的多肽的设计、合成、分离纯化及表征 | 第51-54页 |
3.4.3 Kras蛋白硫酯的表达及纯化 | 第54-55页 |
3.4.4 Kras蛋白硫酯与带负电多肽的自然化学连接及纯化 | 第55-56页 |
3.4.5 脂质体介导的蛋白运输效果的表征 | 第56-58页 |
3.4.6 N端带半胱氨酸的泛素硫酯蛋白的表达及Cys-Ub-FAM的制备 | 第58页 |
3.4.7 受体介导的蛋白质运输效果的表征 | 第58-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