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视角 | 第14页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的基本理论 | 第17-25页 |
2.1 协商民主的含义及类型 | 第17-19页 |
2.1.1 协商民主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2 协商民主的类型 | 第18-19页 |
2.2 政党协商 | 第19-23页 |
2.2.1 西方国家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及作用 | 第19-20页 |
2.2.2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协商 | 第20-21页 |
2.2.3 政党协商的形式、内容和程序 | 第21-23页 |
2.3 协商民主与政党协商的关系 | 第23-25页 |
2.3.1 协商民主是我国政党政治参与的一种民主形式 | 第24页 |
2.3.2 民主党派是开展协商民主的主要实践主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农工党参与政党协商的实证分析 | 第25-35页 |
3.1 广西政党协商中参政党一般情况 | 第25-27页 |
3.2 农工党广西区委政党协商实践 | 第27-31页 |
3.2.1 广西农工党概况 | 第27-28页 |
3.2.2 广西农工党参与政党协商的实践 | 第28-31页 |
3.3 广西政党协商实践的主要特点 | 第31-35页 |
3.3.1 “党委出题、党派接题、政府采纳、部门落实”模式,不断创新政党协商机制 | 第31-32页 |
3.3.2 政协协商为平台,通过政协提案、大会发言,在政党协商中坚持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尽力 | 第32页 |
3.3.3 党委统战部专题协商为平台,展现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的特点和作用 | 第32-33页 |
3.3.4 干部交流任职和派驻监督员为平台,拓展政党协商的形式方法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广西政党协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2页 |
4.1 参政党参与政党协商取得的成就 | 第35-37页 |
4.1.1 以协商达共识,多党合作永相存 | 第35-36页 |
4.1.2 以协商促民主,民主政治大发展 | 第36页 |
4.1.3 以协商促发展,经济社会大进步 | 第36-37页 |
4.2 广西政党协商民主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4.2.1 政党协商机制仍需不断建设完善 | 第38-39页 |
4.2.2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问题 | 第39-40页 |
4.2.3 政党协商信息化建设问题 | 第40页 |
4.2.4 政党协商激励机制问题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加强政党协商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对策建议 | 第42-50页 |
5.1 提高对政党协商认识,发展长期和谐的政党关系 | 第42-44页 |
5.1.1 要强化政党意识 | 第42-43页 |
5.1.2 要强化协商意识 | 第43页 |
5.1.3 要保持和谐政党关系 | 第43-44页 |
5.2 加强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 | 第44-46页 |
5.2.1 加强参政党思想建设,巩固多党合作思想基础 | 第44页 |
5.2.2 突出参政党特色和优势,提升履职能力 | 第44-45页 |
5.2.3 提高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组织化水平 | 第45页 |
5.2.4 加强参政党协商的五种能力建设 | 第45-46页 |
5.3 加强对政党协商规律的研究,提高政党协商质量和实效 | 第46-48页 |
5.3.1 强化政党协商过程有序——求优 | 第46-47页 |
5.3.2 强化政党协商客观理性——求质 | 第47页 |
5.3.3 强化政党协商中最终共识的形成——求真 | 第47-48页 |
5.4 加强政党协商制度化建设,不断拓展政党协商发展内容 | 第48-50页 |
5.4.1 建立和完善政党协商工作机制 | 第48页 |
5.4.2 执政党主动作为,发挥政党协商主体作用 | 第48-49页 |
5.4.3 加强政党间的监督,重点是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职能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