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痿证、痹证论文

芩连平胃散加减治疗燥痹临床观察及理论初探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英文缩略词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32页
    综述一 燥痹源流及研究概况第13-17页
        1. 燥痹的源流及古代认识第13-15页
            1.1 《黄帝内经》时期第13页
            1.2 金元明清时期第13-14页
            1.3 近代医家认识第14-15页
            1.4 燥痹的命名及现代认识第15页
        小结第15-17页
    综述二 从脾胃论燥痹的发病与治疗第17-24页
        1. 从脾胃论燥痹的病因病机第17-21页
            1.1 脾胃与外燥第17-18页
            1.2 脾胃与内燥第18-20页
            1.3 其他病因致燥第20-21页
        2. 从脾胃论燥痹的治疗第21-23页
            2.1 脾胃为后天之本,健脾和胃以化气生血调和营卫第22页
            2.2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运脾和胃以调节津液代谢第22页
            2.3 顾护脾阴胃液贯穿始终,以滋肾润肺养肝第22-23页
            2.4 保胃气,存津液,勿妄投苦寒第23页
        小结第23-24页
    综述三 芩连平胃散的研究近况第24-32页
        1. 芩连平胃散方源第24页
        2. 芩连平胃散出处第24页
        3. 芩连平胃散临床应用近况第24-25页
        4. 芩连平胃散组成药理作用第25-31页
            4.1 黄芩第25-26页
            4.2 黄连第26-27页
            4.3 苍术第27-28页
            4.4 厚朴第28-29页
            4.5 陈皮第29-30页
            4.6 甘草第30-31页
        小结第31-32页
第二部分 芩连平胃散治疗燥痹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第32-45页
    前言第32-33页
    临床资料第33-36页
        1.第33-34页
            1.1 病例来源第33页
            1.2 诊断标准第33-34页
        2. 临床研究方法第34-35页
            2.1 患者纳入第34页
            2.2 试验设计第34页
            2.3 治疗方案第34-35页
            2.4 观察指标第35页
            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第35页
            2.6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第35页
        3. 统计学处理方法第35-36页
    研究结果第36-45页
        1. 患者的基本情况第36-39页
            1.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第36页
            1.2 患者个人史情况第36-37页
            1.3 患者西医诊断分布情况第37-38页
            1.4 脉象统计情况第38-39页
            1.5 舌象统计情况第39页
        2. 症状总评分第39-41页
            2.1 中医症状评分整体疗效观察第39-40页
            2.2 患者症状改善率观察第40-41页
        3. 主症评分第41-44页
            3.1 治疗各主症评分变化1第41-42页
            3.2 治疗各主症积分改善观察1第42-43页
            3.3 治疗各主症评分变化2第43页
            3.4 治疗各主症改善观察2第43-44页
        4. 安全性观察第44-45页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第45-57页
    1. 基线评价第45页
        1.1 性别、年龄第45页
        1.2 舌脉第45页
        1.3 个人史第45页
    2.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第45-46页
        2.1 整体疗效第45-46页
        2.2 主症疗效第46页
    3. 燥痹脾胃湿热发病原因第46-47页
        3.1 感受外邪第46页
        3.2 内伤饮食第46-47页
        3.3 劳逸失度第47页
        3.4 情志失调第47页
        3.5 体质因素第47页
    4. 芩连平胃散治疗燥痹脾胃湿热证的理论基础第47-49页
        4.1 脾胃湿热是燥痹重要的发病机制第48-49页
    5. 芩连平胃散方药浅析第49-52页
        5.1 君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第50页
        5.2 臣以苍术、厚朴除湿运脾第50-51页
        5.3 陈皮、甘草为佐使以健脾和胃第51-52页
    6. 导师临床应用芩连平胃散治疗燥痹临床经验第52-56页
        6.1 燥痹脾胃湿热辨治要点第52-54页
        6.2 芩连平胃散临床应用经验总结第54-56页
    小结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个人简历第59-60页
附录1第60-62页
附录2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汗出速率检测的大学生寒热体质客观测评
下一篇:恒古骨伤愈合剂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