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A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跑道容量评估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17-18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跑道运行环境 | 第21-31页 |
2.1 跑道 | 第21-24页 |
2.1.1 跑道容量定义 | 第22页 |
2.1.2 跑道容量影响因素及包络图 | 第22-23页 |
2.1.3 跑道容量评估模型分类 | 第23-24页 |
2.2 跑道构型 | 第24-27页 |
2.2.1 基本构型 | 第24-26页 |
2.2.2 平行跑道入口错列 | 第26-27页 |
2.3 平行跑道运行 | 第27-30页 |
2.3.1 运行模式 | 第27-29页 |
2.3.2 间距条件 | 第29页 |
2.3.3 运行策略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单跑道容量评估模型 | 第31-41页 |
3.1 跑道运行临界互斥特性 | 第31-32页 |
3.2 模型相关参数定义 | 第32-34页 |
3.3 单跑道容量评估模型 | 第34-40页 |
3.3.1 到达容量 | 第34-38页 |
3.3.2 起飞容量 | 第38页 |
3.3.3 混合运行容量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平行双跑道容量评估模型 | 第41-57页 |
4.1 两条跑道的到达流与起飞流分别相互独立 | 第42-43页 |
4.2 两条跑道的到达流相关,到达流与起飞流相互独立 | 第43-52页 |
4.2.1 相关平行进近模式下的连续到达跑道容量 | 第44-51页 |
4.2.2 半混合、混合运行模式下的跑道容量 | 第51-52页 |
4.3 两条跑道的到达流与起飞流均相关 | 第52-55页 |
4.3.1 两起飞(TD)策略下的跑道容量 | 第53页 |
4.3.2 一到一起(OAOD)策略下的跑道容量 | 第53-54页 |
4.3.3 两混合(TM)策略下的跑道容量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跑道容量评估实例分析 | 第57-91页 |
5.1 程序管制单跑道容量数值计算与仿真 | 第57-73页 |
5.1.1 机场要素 | 第57-59页 |
5.1.2 时空序列模型方法应用 | 第59-62页 |
5.1.3 蒙特卡罗数值模拟应用 | 第62-64页 |
5.1.4 计算机仿真应用 | 第64-71页 |
5.1.5 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5.2 雷达管制单跑道容量数值计算与仿真 | 第73-82页 |
5.2.1 机场要素 | 第73-75页 |
5.2.2 时空序列模型方法应用 | 第75-77页 |
5.2.3 蒙特卡罗数值模拟应用 | 第77-78页 |
5.2.4 计算机仿真应用 | 第78-80页 |
5.2.5 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5.3 平行双跑道容量理论评估 | 第82-89页 |
5.3.1 机场要素 | 第82-84页 |
5.3.2 容量评估及分析 | 第84-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