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2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3 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21-3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1-28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8-32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 第32-3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33-3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3.3 研究路径 | 第36-39页 |
1.4 本文的主要发现、创新与不足 | 第39-43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发现 | 第39-40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40-41页 |
1.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41-43页 |
第2章 项目运行预算控制管理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 第43-53页 |
2.1 组织学相关理论 | 第43-45页 |
2.1.1 相关人行为是项目预算控制管理的微观基础 | 第43-44页 |
2.1.2 组织理论有助于解释项目团队和成员行为 | 第44页 |
2.1.3 组织理论有助于增强项目委托人对代理人控制的认知 | 第44-45页 |
2.2 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45-47页 |
2.2.1 公共项目的委托代理本质明确了委托/代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45-46页 |
2.2.2 激励理论、关系型契约理论有助于指导项目管理者管控项目走向 | 第46页 |
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有助于建设方认知和控制风险 | 第46-47页 |
2.2.4 制度分析理论是不同制度下预算控制效能比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47页 |
2.3 社会学相关理论 | 第47-49页 |
2.3.1 解释行动理论有助于理解项目相关人的主观意图 | 第48页 |
2.3.2 解释行动理论有助于清除项目管理中的沟通障碍 | 第48-49页 |
2.3.3 准确解释相关人行为须对所在领域深入了解和持超然立场 | 第49页 |
2.4 管理学相关理论 | 第49-53页 |
2.4.1 公共行政学指出行政机关往往会陷入预算最大化的误区 | 第50页 |
2.4.2 官僚制理论揭示行政部门有垄断行业内部专业权威的倾向 | 第50-51页 |
2.4.3 对一般行政机关的控制理论也适用于理顺项目建设各方关系 | 第51-52页 |
2.4.4 古典行政学和现代行政监督理论都有助于优化项目监督中的分权制衡 | 第52-53页 |
第3章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超概:类型、表现与危害 | 第53-65页 |
3.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超概的类型 | 第53-57页 |
3.1.1 量价增加引起的超概 | 第53-55页 |
3.1.2 费用增加引起的超概 | 第55-56页 |
3.1.3 需求增加引起的超概 | 第56-57页 |
3.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超概的表现 | 第57-61页 |
3.2.1 项目超概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 第57-59页 |
3.2.2 项目超概造成了超标准建设 | 第59-60页 |
3.2.3 项目超概占用政府行政资源 | 第60-61页 |
3.3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超概的危害 | 第61-65页 |
3.3.1 项目超概加重了公共财政负担 | 第61-62页 |
3.3.2 项目超概降低了政府形象价值 | 第62-64页 |
3.3.3 项目超概助长了府际利益交换 | 第64-65页 |
第4章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超概的一般成因探析 | 第65-80页 |
4.1 项目相关方的主观诱因 | 第65-69页 |
4.1.1 建设方的唯上取向偏差 | 第65-66页 |
4.1.2 施工方的盈利取向偏差 | 第66-67页 |
4.1.3 使用方的部门取向偏差 | 第67-68页 |
4.1.4 咨询方的保守取向偏差 | 第68-69页 |
4.2 项目建设中的技术因素 | 第69-72页 |
4.2.1 工程技术复杂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4.2.2 工程造价复杂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4.2.3 运行管理复杂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 项目监管制度的不足 | 第72-76页 |
4.3.1 项目招投标制度存在着漏洞 | 第73-74页 |
4.3.2 造价方面外部监管严重缺失 | 第74-75页 |
4.3.3 公共项目内部化规避了监管 | 第75-76页 |
4.4 项目管理中的管理能力及欺诈和腐败风险 | 第76-80页 |
4.4.1 建设方能力不足的风险 | 第76-77页 |
4.4.2 施工方欺诈行为的风险 | 第77-78页 |
4.4.3 项目相关方合谋的风险 | 第78-80页 |
第5章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超概现行控制方式审视——以A省省级机关办公楼改造项目为例 | 第80-104页 |
5.1 A省省级机关办公楼改造项目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80-86页 |
5.1.1 项目运行团队的组成和委托代理链的建立 | 第80-82页 |
5.1.2 项目相关方权利义务关系和监督约束来源 | 第82-84页 |
5.1.3 项目评价标准和绩效管理及对预算的影响 | 第84-86页 |
5.2 项目运作各阶段施工方和使用方增加预算的策略 | 第86-91页 |
5.2.1 项目动议阶段建设方的权力与使用方的作用 | 第86-87页 |
5.2.2 项目前期阶段使用方的增加项目预算的尝试 | 第87-88页 |
5.2.3 项目施工阶段施工方的欺骗与使用方的影响 | 第88-90页 |
5.2.4 项目决算阶段施工方技术性调增的常见手段 | 第90-91页 |
5.3 项目建设方对项目超概的治理方式面面观 | 第91-98页 |
5.3.1 预决算和招投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堵塞招投标制度的漏洞 | 第92-95页 |
5.3.2 工程经验和管理手段有助于弥补造价领域外部监管的不足 | 第95-96页 |
5.3.3 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大大缩小与施工方的业务差距 | 第96-97页 |
5.3.4 中立的项目咨询为建设单位的超概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 第97-98页 |
5.4 预算超支一般原因的现行治理方式和成效综合论析 | 第98-104页 |
5.4.1 建设方管理能力不足风险的治理方式和成效 | 第98-99页 |
5.4.2 施工方的自利性欺骗风险的治理方式和成效 | 第99-100页 |
5.4.3 多方合谋欺骗其他方风险的治理方式和成效 | 第100-101页 |
5.4.4 制度性需求失控才是项目超概的决定性因素 | 第101-104页 |
第6章 美、英、法、德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控制的借鉴与比较 | 第104-124页 |
6.1 若干欧美国家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控制经验借鉴 | 第104-111页 |
6.1.1 美国的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控制 | 第104-106页 |
6.1.2 英国的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控制 | 第106-107页 |
6.1.3 法国的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控制 | 第107-109页 |
6.1.4 德国的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控制 | 第109-111页 |
6.2 上述国家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控制的共同点 | 第111-114页 |
6.2.1 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程度较高 | 第111-112页 |
6.2.2 项目预算硬约束执行非常严格 | 第112-113页 |
6.2.3 中立的咨询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 第113-114页 |
6.3 不同政体国家项目预算控制监督方式和效能的差异 | 第114-120页 |
6.3.1 议会制国家议会与行政机关独立性不够 | 第114-115页 |
6.3.2 议会制国家组阁政党的一致性不利监督 | 第115-116页 |
6.3.3 美国国会委员会制衡行政机关专业权威效果较好 | 第116-118页 |
6.3.4 代议机关的法理权威和专业权威保证了有效监督 | 第118-119页 |
6.3.5 美国模式的预算控制监督方式更适合中国借鉴 | 第119-120页 |
6.4 对项目预算行政主体监督的中美对比 | 第120-124页 |
6.4.1 我国行政监督针对个人面向道德 | 第120-121页 |
6.4.2 美国行政监督针对机关面向议题 | 第121-122页 |
6.4.3 直接面向议题监督更具有针对性 | 第122-124页 |
第7章 制度性需求失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超概主因论析 | 第124-144页 |
7.1 项目超概的深层次原因——制度性需求失控 | 第124-129页 |
7.1.1 确定需求是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提 | 第124-125页 |
7.1.2 需求的实际决定者不承担预算硬约束的责任 | 第125-126页 |
7.1.3 上级单位和政策法规无法有效制约需求单位 | 第126-128页 |
7.1.4 多元参与议程的缺失限制了社会监督的可能 | 第128-129页 |
7.1.5 有效控制需求必须兼具法理权威和专业权威 | 第129页 |
7.2 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管理制度结构不合理 | 第129-132页 |
7.2.1 项目预算编制、执行、监督集中在行政机关 | 第130页 |
7.2.2 “项目”与“工程”预算责任主体不够明确 | 第130-131页 |
7.2.3 政府投资项目使用方需求控制法规不够健全 | 第131-132页 |
7.3 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公共财政政务公开不足 | 第132-135页 |
7.3.1 项目预算政务公开缺乏主动性渠道不畅通 | 第132-133页 |
7.3.2 项目预算政务公开明细深度不够难以监督 | 第133-134页 |
7.3.3 行政机关保密传统与政务公开理念相冲突 | 第134-135页 |
7.4 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代议机关监督主体缺位 | 第135-138页 |
7.4.1 人大闭会期长、官员代表比例过高 | 第135-136页 |
7.4.2 人大委员会缺乏审批权、专业性差 | 第136-137页 |
7.4.3 人大项目预算编制与监督流于形式 | 第137-138页 |
7.5 预算执行中的制度性需求失控治理手段辨析 | 第138-144页 |
7.5.1 项目管理学科无法治理作为其前提的需求 | 第139-140页 |
7.5.2 行政机关治理不了其自身造成的需求失控 | 第140-141页 |
7.5.3 政党监督过于集权化也治理不好需求失控 | 第141-142页 |
7.5.4 社会监督缺少法理权威不能监督需求失控 | 第142-144页 |
第8章 制度性需求失控的治理——落实人大在政府投资领域决定性地位的制度设计和议程设置 | 第144-161页 |
8.1 人大作为制度性需求失控的监督主体的辨析 | 第144-148页 |
8.1.1 独立民意基础是政府投资项目监督主体的最基本条件 | 第144-146页 |
8.1.2 足够的专业权威是有效监督项目需求决策的必要条件 | 第146-147页 |
8.1.3 人大是天然的政府投资领域制度性监督主体的担当者 | 第147-148页 |
8.2 治理制度性需求失控的基础:夯实人大在政府投资领域的决定性地位 | 第148-152页 |
8.2.1 人大工作常态化的人员保证 | 第148-150页 |
8.2.2 人大收回审批权的机制保证 | 第150-151页 |
8.2.3 人大权威保证社会机构中立 | 第151-152页 |
8.3 人大监督治理制度性需求失控的议程设置 | 第152-157页 |
8.3.1 开门全会:项目需求和预算的决定及变更的根本议程 | 第153-154页 |
8.3.2 闭门会议和时限:提高效率、扼制懒政的变通议程 | 第154-155页 |
8.3.3 深度公开:增加项目需求和预算公开深度广度的议程 | 第155-157页 |
8.4 建设项目的需求决策与监督在一般公共项目上的推广 | 第157-161页 |
8.4.1 一般项目投资来源多样化要求多元参与 | 第157-158页 |
8.4.2 经济项目的绩效评价要求成本收益分析 | 第158-159页 |
8.4.3 社会项目的绩效要考虑成本效果长期性 | 第159-160页 |
8.4.4 分权、辩论和公开透明适用于所有项目 | 第160-161页 |
第9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61-167页 |
9.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61-163页 |
9.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63-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
(一) 中文著作 | 第167-168页 |
(二) 译著 | 第168-170页 |
(三) 中文期刊论文 | 第170-171页 |
(四) 中文学位论文 | 第171-172页 |
(五) 党政法规条例 | 第172页 |
(六) 外文著作 | 第172-173页 |
(七) 外文期刊论文 | 第173页 |
(八) 外文学位论文 | 第173-175页 |
(八) 网络资料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