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辽地块金成矿作用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外金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2 国内金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胶辽地块金成矿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依托项目和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1-22页 |
1.4.1 依托项目 | 第21页 |
1.4.2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1-22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3-53页 |
2.1 大地构造格局 | 第23-27页 |
2.1.1 辽吉地块 | 第25-26页 |
2.1.2 胶北地体 | 第26-27页 |
2.2 前寒武纪基底形成演化与金成矿 | 第27-38页 |
2.2.1 太古宙基底形成 | 第28-29页 |
2.2.2 元古宙基底特征 | 第29-33页 |
2.2.3 基底地层控矿作用 | 第33-37页 |
2.2.4 基底构造特征及与成岩成矿关系 | 第37-38页 |
2.3 稳定盖层发展 | 第38-39页 |
2.4 中生代克拉通活化与金成矿 | 第39-50页 |
2.4.1 中生代重大地质事件 | 第39-40页 |
2.4.2 岩浆岩侵入活动与金成矿 | 第40-48页 |
2.4.3 断裂构造体系 | 第48-50页 |
2.5 新生代构造改造 | 第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3章 胶辽地块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53-87页 |
3.1 辽东地区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53-70页 |
3.1.1 猫岭金矿 | 第53-56页 |
3.1.2 小佟家堡子金矿 | 第56-61页 |
3.1.3 白云金矿 | 第61-65页 |
3.1.4 五龙金矿 | 第65-70页 |
3.2 胶东地区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70-81页 |
3.2.1 焦家金矿 | 第70-73页 |
3.2.2 玲珑金矿 | 第73-75页 |
3.2.3 郭城金矿 | 第75-81页 |
3.3 胶辽地块金成矿系统 | 第81-85页 |
3.3.1 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 | 第82-83页 |
3.3.2 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 | 第83-8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胶辽地块金成矿作用探讨 | 第87-121页 |
4.1 成矿空间分布特征 | 第87-89页 |
4.2 成矿时间分布特征 | 第89-92页 |
4.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92-108页 |
4.3.1 稀土元素特征 | 第92-100页 |
4.3.2 硫同位素 | 第100-104页 |
4.3.3 铅同位素 | 第104-108页 |
4.4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08-119页 |
4.4.1 流体包裹体基本特征 | 第109-112页 |
4.4.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 第112-116页 |
4.4.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第116-11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5章 胶辽地块金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 第121-133页 |
5.1 胶辽地块成矿成岩时空耦合关系 | 第121-123页 |
5.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耦合机制 | 第123-127页 |
5.2.1 侏罗纪 | 第123-125页 |
5.2.2 早白垩世 | 第125-127页 |
5.3 区域金成矿模式 | 第127-128页 |
5.3.1 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成矿模式 | 第127-128页 |
5.3.2 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成矿模式 | 第128页 |
5.4 与类似成因金矿床特征对比 | 第128-130页 |
5.5 找矿方向 | 第130-13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作者简介 | 第149-151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