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TMC空间光学系统波前编码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2-47页
    1.1 波前编码技术的研究意义第12-19页
        1.1.1 景深延拓的意义第12-13页
        1.1.2 景深延拓的手段第13-15页
        1.1.3 波前编码技术的优势第15-16页
        1.1.4 波前编码相位板的种类第16-19页
    1.2 国内外波前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第19-44页
        1.2.1 国外波前编码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0-36页
        1.2.2 国内波前编码技术的发展现状第36-44页
        1.2.3 波前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第44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44-47页
第2章 波前编码技术的理论基础第47-63页
    2.1 概述第47-48页
    2.2 波前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第48-58页
        2.2.1 模糊函数第48-50页
        2.2.2 静态相位法第50-51页
        2.2.3 三次相位板波前编码系统第51-57页
        2.2.4 波前编码传递函数离焦不变条件第57-58页
    2.3 传统光学系统的景深第58-59页
        2.3.1 传统光学系统的像质容限第58页
        2.3.2 传统光学系统景深公式第58-59页
    2.4 波前编码系统的景深第59-60页
    2.5 波前编码光学系统的景深延拓率第60-62页
        2.5.1 景深与焦深第60-61页
        2.5.2 波前编码系统景深延拓率第61-62页
    2.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3章 基于相位板面型的波前编码TMC系统研究第63-81页
    3.1 概述第63页
    3.2 总体方案第63-66页
        3.2.1 设计基本原则第63-64页
        3.2.2 主要技术参数第64页
        3.2.3 焦深范围第64-65页
        3.2.4 相位板在系统中的位置第65-66页
    3.3 三次型相位板设计第66-71页
        3.3.1 设计要求第66-67页
        3.3.2 优化目标第67页
        3.3.3 三次相位板设计结果第67-69页
        3.3.4 三次相位板焦深延拓分析第69-71页
    3.4 圆对称相位板设计第71-73页
        3.4.1 设计要求第71页
        3.4.2 优化目标和设计结果第71-72页
        3.4.3 圆对称相位板焦深延拓分析第72-73页
    3.5 自定义曲面相位板设计第73-79页
        3.5.1 设计初衷第73-74页
        3.5.2 面型选择第74-75页
        3.5.3 自定义面型C++编译第75-77页
        3.5.4 面型优化结果第77-79页
    3.6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4章 基于三次相位板TMC系统的成像与复原研究第81-104页
    4.1 概述第81页
    4.2 原TMC系统成像第81-83页
    4.3 三次型相位板TMC波前编码系统成像仿真第83-84页
    4.4 相位板面型加工误差研究第84-94页
        4.4.1 面型检测第84-86页
        4.4.2 数据拟合与面型仿真第86-91页
        4.4.3 图像解码仿真第91-94页
    4.5 实验成像与复原研究第94-103页
        4.5.1 TMC实验平台第94-96页
        4.5.2 原TMC系统离焦成像实验第96-98页
        4.5.3 三次相位板TMC波前编码系统离焦成像与复原实验第98-101页
        4.5.4 实验结论第101-103页
    4.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5章 相位板位置对波前编码系统的成像影响分析第104-121页
    5.1 概述第104页
    5.2 理论分析第104-116页
        5.2.1 相位板偏心对相位函数的影响第108-111页
        5.2.2 相位板倾斜对相位函数的影响第111-116页
    5.3 相位板偏心实验第116-119页
    5.4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6章 多重波前编码系统的研究第121-148页
    6.1 概述第121页
    6.2 多重波前编码技术概念第121-122页
    6.3 多重波前编码成像系统的几何解释第122-125页
        6.3.1 多重波前编码成像系统的像面处光线聚焦情况第122-123页
        6.3.2 多重波前编码成像系统的点列图第123-125页
    6.4 多重波前编码成像系统的傅里叶光学解释第125-131页
        6.4.1 多重波前编码成像系统点扩散函数第125-128页
        6.4.2 多重波前编码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第128-131页
    6.5 共掩模与差异掩模第131-132页
    6.6 光路计算与推导第132-141页
        6.6.1 轴上点光源光路计算公式第133-135页
        6.6.2 轴外点光源光路计算公式第135-141页
    6.7 多重波前编码系统设计结果第141-146页
    6.8 多重波前编码系统图像复原仿真第146-147页
    6.9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7章 总结第148-150页
附录第150-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作者简介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外波段周期微结构近完美吸收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高斯波束高频方法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