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Cu-Ti3SiC2梯度电工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电工材料与电接触材料第13页
    1.2 真空触头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 大功率滑动电接触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1 电刷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2 受电弓滑板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 梯度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5 真空触头抗电弧侵蚀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1.6 Cu-Ti_3Si C_2 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5-29页
        1.6.1 Ti_3Si C_2 的结构及性质第25-27页
        1.6.2 国内外的研究第27-28页
        1.6.3 近年来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第28-29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9-30页
        1.7.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9-30页
        1.7.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30页
    1.8 课题来源第30-31页
第二章 Cu/Ti_3SiC_2 扩散偶的界面反应研究第31-53页
    2.1 高纯Ti_3Si C_2 粉末和块体的制备第31-34页
        2.1.1 高纯Ti_3Si C_2 块体和Ti_3SiC_2 粉末的制备第31-33页
        2.1.2 高纯Ti_3Si C_2 块体的制备第33-34页
    2.2 Cu-Ti_3Si C_2 复合材料的DSC实验第34-36页
    2.3 扩散偶的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第36-37页
        2.3.1 实验材料第36页
        2.3.2 实验方法第36-37页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7-52页
        2.4.1 800℃热处理后Cu/Ti_3SiC_2 扩散偶的界面反应研究第37-38页
        2.4.2 900℃热处理后Cu/Ti_3SiC_2 扩散偶的界面反应研究第38-41页
        2.4.3 1000℃热处理后Cu/Ti_3SiC_2 扩散偶的界面反应研究第41-45页
        2.4.4 1150℃热处理后Cu/Ti_3SiC_2 扩散偶(液相)的界面反应研究第45-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Cu-Ti_3Si C_2 梯度电工材料的制备第53-64页
    3.1 Cu-Ti_3Si C_2 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3-58页
        3.1.1 压制压力对Cu-Ti_3Si C_2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3.1.2 SPS烧结温度对Cu-Ti_3SiC_2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4-56页
        3.1.3 Cu-Ti_3Si C_2 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6-58页
    3.2 Cu-Ti_3Si C_2 梯度电工材料的制备第58-63页
        3.2.1 温压成型低温SPS烧结制备Cu-Ti_3SiC_2 梯度材料第58-61页
        3.2.2 温高速冲压成型低温SPS烧结制备Cu-Ti_3SiC_2 梯度材料第61-63页
    3.3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Cu-Ti_3Si C_2 真空触头材料的电弧侵蚀第64-90页
    4.1 电弧侵蚀性能测试设备的设计第64-65页
    4.2 Cu-Ti_3Si C_2 触头材料的电弧侵蚀实验第65-88页
        4.2.1 一次燃弧后的Cu-Ti_3Si C_2 阴极第66-69页
        4.2.2 50 次燃弧后的Cu-Ti_3Si C_2 阴极第69-77页
        4.2.3 多次燃弧后Cu-Ti_3Si C_2 阴极的纵切面分析第77-88页
    4.3 Cu-Ti_3Si C_2 阴极的质量损失第88-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Cu-Ti_3Si C_2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第90-104页
    5.1 带电摩擦磨损性能测试装置的设计第90-91页
    5.2 Cu-Ti_3Si C_2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实验第91-102页
        5.2.1 950℃ SPS烧结Cu-Ti_3SiC_2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第91-97页
        5.2.2 温压后 700℃ SPS烧结高纯Cu-Ti_3SiC_2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第97-102页
    5.3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7页
    一主要的研究结论第104-105页
    二创新之处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附件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素替代对A2B7型La-Mg-Ni基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Al-SiO2和Al-SiO2-C制备的铝基复合材料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