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大学》核心概念考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6-23页 |
第一章 王岱舆及其伊斯兰教汉文译著 | 第23-52页 |
第一节 经典翻译与否的讨论 | 第23-27页 |
一、马化龙:译如华言,以昭示宇内 | 第24-25页 |
二、李宗缙:净经不译而经不杂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王岱舆著作的特点 | 第27-31页 |
一、著述类型多样 | 第27-28页 |
二、著作的征引与表达的特点 | 第28-30页 |
三、“同而异,异而同”的正教论立场 | 第30页 |
四、关于《清真大学》倩笔之说的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王岱舆与同时代的伊斯兰汉文著述 | 第31-39页 |
一、王岱舆与《省迷真原》 | 第33-37页 |
二、王岱舆与张中的著作 | 第37-39页 |
第四节 王岱舆批判同期著作:反对“一体”之说 | 第39-44页 |
一、反对“诸教一家论” | 第40页 |
二、反对“与造物一体” | 第40-44页 |
第五节 对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理解 | 第44-52页 |
一、历史的叙述与哲学的阐发 | 第44-47页 |
二、文字的转换与文本的构建 | 第47-49页 |
三、宗教的传承与个人的体认 | 第49-52页 |
第二章 《清真大学》的文本结构与内容 | 第52-80页 |
第一节 《清真大学》的版本考察 | 第52-63页 |
一、《清真大学》的成书与版本 | 第52-53页 |
二、《清真大学》的流传 | 第53-57页 |
三、《清真大学》的内容 | 第57-63页 |
第二节 《清真大学》的思想架构 | 第63-80页 |
一、《清真大学》的篇名 | 第64-65页 |
二、《清真大学》中“三位一组”模式的苏非思想来源 | 第65-68页 |
三、“一”的三个面向 | 第68-73页 |
四、“真”显现的层次 | 第73-77页 |
五、真一、数一、体一的逻辑关系 | 第77-80页 |
第三章 真一及其三品 | 第80-93页 |
一、本然:超越性的真主本体 | 第80-81页 |
二、本分:“体用两称”的统一性 | 第81-83页 |
三、本为(能有) | 第83-86页 |
四、止一之余光(本为) | 第86页 |
五、余光与善恶的关系 | 第86-87页 |
六、“本为”其他名称的本文分析 | 第87-90页 |
七、真一与数一的联系与区别 | 第90-93页 |
第四章 数一及其三品 | 第93-106页 |
一、苏非关于宇宙创造的思想 | 第94-95页 |
二、数一就是至圣之本来(原) | 第95-98页 |
三、数一的演化:耻源、命源、智源 | 第98-101页 |
四、数一:无极而太极 | 第101-104页 |
五、人之当体是数一的摹本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体一及其三品 | 第106-128页 |
第一节 作为认识论的“体认之一 | 第107-113页 |
一、体一三品之内涵 | 第107-109页 |
二、体一三品的思想来源 | 第109-113页 |
第二节 境界论的体一之象征——登霄 | 第113-118页 |
一、宇宙论的象征之树 | 第113-114页 |
二、登霄与极境的酸枣树:“三一”统一的象征 | 第114-117页 |
三、体一是信仰的实现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体一与精神性的再生(真心的实现) | 第118-121页 |
一、三心七品之说 | 第118-119页 |
二、真心的概念:完人之心 | 第119-120页 |
三、真心的功用和获致方式 | 第120-121页 |
第四节 体一和回回论 | 第121-128页 |
一、回光思想 | 第121-122页 |
二、身回 | 第122-123页 |
三、心回:正心之回与无心之回 | 第123-128页 |
结语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