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手机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1.2 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 可重构天线的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2.1 方向图可重构天线 | 第14-17页 |
1.2.2 频率可重构天线 | 第17-18页 |
1.2.3 极化可重构天线 | 第18页 |
1.2.4 混合可重构天线 | 第18-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天线基本理论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天线基础 | 第21-28页 |
2.2.1 天线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2 天线的辐射原理 | 第22-24页 |
2.2.3 天线的基本参数 | 第24-28页 |
2.3 手机天线基础 | 第28-31页 |
2.3.1 手机天线的分类 | 第28-29页 |
2.3.2 手机天线的技术指标 | 第29-30页 |
2.3.3 SAR值的原理和标准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方向图可重构手机天线的设计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方向图可重构手机天线设计方案 | 第33-34页 |
3.2.1 天线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3.2.2 天线的设计指标 | 第34页 |
3.3 方向图可重构手机天线仿真实验 | 第34-41页 |
3.4 方向图可重构手机天线SAR值仿真实验 | 第41-42页 |
3.5 天线实测结果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混合可重构手机天线的设计一 | 第45-65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混合可重构手机天线结构及分析 | 第45-55页 |
4.2.1 天线结构 | 第45-46页 |
4.2.2 天线方向图和频率可重构理论分析 | 第46-48页 |
4.2.3 天线仿真实验 | 第48-55页 |
4.3 天线实测结果 | 第55-58页 |
4.4 混合可重构手机天线参数分析 | 第58-63页 |
4.4.1 无源振子有源振子之间的距离对天线参数的影响 | 第58-61页 |
4.4.2 无源振子上开关的距离对天线参数的影响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混合可重构手机天线的设计二 | 第65-77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混合可重构手机天线结构及分析 | 第65-67页 |
5.2.1 天线结构 | 第65-66页 |
5.2.2 频带拓宽理论 | 第66-67页 |
5.3 混合可重构手机天线设计二仿真实验 | 第67-72页 |
5.4 混合可重构手机天线参数分析 | 第72-75页 |
5.4.1 无源振子有源振子之间的距离对天线参数的影响 | 第72-74页 |
5.4.2 无源振子上开关的距离对天线参数的影响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