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烟气气氛下生物质垃圾热解过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生物质垃圾第11-13页
        1.2.1 我国生物质垃圾现状第11页
        1.2.2 常见垃圾处理技术第11-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3.1 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第13-16页
        1.3.2 热解工艺和装置第16-17页
        1.3.3 热解动力学模型及分析第17-19页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1.4.1 课题背景第19-20页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特点第20-21页
        1.4.3 课题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生物质垃圾TG-FTIR联用分析及热力学分析第22-44页
    2.1 实验方法第22-24页
        2.1.1 TG-FTIR热解实验设备第22-23页
        2.1.2 实验测试样品特性及制备第23-24页
        2.1.3 实验工况第24页
    2.2 热失重过程分析第24-31页
        2.2.1 升温速率对热失重过程的影响第24-26页
        2.2.2 粒径对热失重过程的影响第26-28页
        2.2.3 热解气氛对热失重过程的影响第28-29页
        2.2.4 烟气成分对热失重过程的影响第29-30页
        2.2.5 烟气流量对热失重过程的影响第30-31页
    2.3 热解红外光谱分析第31-36页
        2.3.1 红外光谱测量原理第32-33页
        2.3.2 连续红外光谱图及分析第33-34页
        2.3.3 不同时刻红外光谱图及分析第34-36页
    2.4 热动力学分析第36-42页
        2.4.1 动力学方程第36页
        2.4.2 动力学机理(模式)函数第36-38页
        2.4.3 热动力学分析方法第38页
        2.4.4 热失重区域划分第38-39页
        2.4.5 热动力学分析结果第39-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管式炉热解实验及数据分析第44-52页
    3.1 实验方法第44-47页
        3.1.1 管式炉热解实验设备第44-46页
        3.1.2 实验步骤第46页
        3.1.3 实验工况第46-47页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7-50页
        3.2.1 产气结果及分析第47-49页
        3.2.2 热解转化率结果及分析第49页
        3.2.3 影响因素分析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连续热解实验及数据分析第52-62页
    4.1 实验方法第52-54页
        4.1.1 连续热解实验设备第52页
        4.1.2 实验样品及特性第52-53页
        4.1.3 实验工况第53页
        4.1.4 实验步骤第53-54页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4-58页
        4.2.1 检测仪器第54-55页
        4.2.2 热解气结果及分析第55-56页
        4.2.3 热解残余物结果及分析第56-57页
        4.2.4 进料量及烟气量选择第57-58页
    4.3 热解实验优化第58-60页
        4.3.1 实验工况第58页
        4.3.2 热解气结果及分析第58-59页
        4.3.3 残余物结果及分析第59-60页
        4.3.4 综合结果分析第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Aspen Plus实验模拟及数据分析第62-72页
    5.1 富氧比例对热解的影响第62-65页
        5.1.1 模拟工况第62页
        5.1.2 理论烟气热值第62-64页
        5.1.3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4-65页
    5.2 烟气含氧量对热解的影响第65-68页
        5.2.1 模拟工况第66页
        5.2.2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6-68页
    5.3 进料量对热解的影响第68-71页
        5.3.1 模拟工况第68-69页
        5.3.2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9-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72-74页
    6.1 主要结论第72-73页
    6.2 不足及展望第73-74页
        6.2.1 不足之处第73页
        6.2.2 下步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配电网最优重构问题研究
下一篇:分层稀燃汽油机颗粒物及NO_x生成影响因素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