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层物理论文

双丰地区沙三上亚段—沙二段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6页
    1.1 研究区概况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13页
        1.3.1 储层沉积相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临南地区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3 研究区目的层段现存主要问题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13-14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3 技术路线第14页
    1.5 取得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6-20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6-17页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第17-18页
        2.2.1 盆地基底第17页
        2.2.2 盆地盖层第17-18页
    2.3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第18-20页
第三章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第20-26页
    3.1 层序地层划分依据第20-22页
    3.2 区域地层格架的建立第22-26页
        3.2.1 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第22-24页
        3.2.2 单井相地层格架分析第24-25页
        3.2.3 双丰地区沙三上-沙二段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第25-26页
第四章 储层沉积相类型第26-45页
    4.1 相标志第26-30页
        4.1.1 沉积构造第26-27页
        4.1.2 粒度分布特征第27-28页
        4.1.3 测井相标志第28-29页
        4.1.4 地震相标志第29-30页
    4.2 单井相分析第30-33页
        4.2.1 街202井单井相分析第30-32页
        4.2.2 街斜2井单井相分析第32-33页
    4.3 层序地层格架内储层沉积相展布第33-42页
        4.3.1 层序Ⅰ时储层沉积相空间展布规律第33-38页
        4.3.2 层序Ⅱ时储层沉积相空间展布规律第38-42页
    4.4 储层沉积相模式建立第42-45页
第五章 储层微观特征第45-55页
    5.1 不同成因储层微观特征第45-52页
        5.1.1 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类储集层第46-48页
        5.1.2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第48-50页
        5.1.3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集层第50-51页
        5.1.4 辫状河道砂储集层第51-52页
    5.2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第52-53页
    5.3 物性特征第53-55页
第六章 成岩作用第55-61页
    6.1 压实作用第55-56页
    6.2 胶结作用第56页
    6.3 交代作用第56-57页
    6.4 溶蚀作用第57页
    6.5 成岩阶段分析第57-59页
        6.5.1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划分成岩阶段第57页
        6.5.2 根据古地温划分成岩阶段第57-59页
    6.6 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第59页
    6.7 成岩相类型及分布第59-61页
第七章 储层储物性影响因素第61-65页
    7.1 成岩作用第61-62页
    7.2 沉积因素第62-64页
    7.3 构造活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64-65页
第八章 有利储层预测第65-70页
    8.1 储层物性下限研究第65-66页
    8.2 有利储层分布规律第66-70页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体钻井井下燃爆分析与预警技术研究
下一篇:胜利油田社区单元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