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附英文缩略语 | 第16-17页 |
王琦教授简介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王琦教授学术渊源(综述) | 第19-34页 |
一、王琦教授学术思想师承渊源 | 第19-21页 |
1 师从中医大家方药中,成为第一批中医研究生 | 第19页 |
2 传方老之学,重辨证,抓病机 | 第19-20页 |
3 承方老之法,重辨证与辨西医病相结合 | 第20页 |
4 勤稽古训,创新理论 | 第20-21页 |
二、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理论渊源 | 第21-28页 |
·辨体论治的理论渊源 | 第21-24页 |
·辨病论治的理论渊源 | 第24-26页 |
·辨证论治的理论渊源 | 第26-28页 |
三、当代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概况 | 第28-32页 |
·中医辨证论治模式 | 第28-29页 |
·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模式 | 第29-30页 |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模式 | 第30页 |
·专方专药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模式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经验的整理研究 | 第34-43页 |
一、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产生的临床背景 | 第34-35页 |
二、王琦老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 第35-38页 |
·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概念 | 第35-36页 |
·辨体、辨病、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作用 | 第36页 |
·辨体、辨病、辨证三者的相互联系 | 第36-38页 |
三、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临床运用经验 | 第38-41页 |
·辨体当先,辨证须辨体 | 第38-39页 |
·体病相关,治病先调体 | 第39-40页 |
·体质可调,治病兼调体 | 第40页 |
·无证可辨,调体为治 | 第40-41页 |
四、发挥与创新 | 第41-43页 |
第三部分 王琦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 第43-62页 |
一、王琦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经验 | 第43-46页 |
1 毒、瘀、浊犯扰精室为病机之要 | 第43页 |
2 "腑以通为用"为治疗之要 | 第43-44页 |
3 活用经方,分期而治 | 第44页 |
4 特色药对及特色用药:乌药配黄柏、薏苡仁配冬瓜仁、射干 | 第44-45页 |
5 典型病案 | 第45页 |
6 发挥与创新 | 第45-46页 |
二、王琦教授治疗阳痿的诊疗经验 | 第46-48页 |
1 阳痿宜从肝论治 | 第46页 |
2 心理疏导在药前 | 第46-47页 |
3 治用疏肝振痿方 | 第47页 |
4 阳痿特色用药:磁石 | 第47页 |
5 典型病案 | 第47-48页 |
6 发挥与创新 | 第48页 |
三、王琦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诊疗经验 | 第48-51页 |
1 肾虚夹湿、热、瘀、毒、虫为病机特点 | 第48-49页 |
2 治用升精赞育汤加减,同服黄精赞育胶囊 | 第49页 |
3 注重起居调护,绝对禁酒 | 第49-50页 |
4 特色用药:秦皮、丹参 | 第50页 |
5 典型病例 | 第50页 |
6 发挥与创新 | 第50-51页 |
四、王琦教授治疗慢性泌尿系感染的诊疗经验 | 第51-52页 |
1 病机特点为毒瘀交结,湿热内扰,治从毒瘀论治,兼以利湿清热 | 第51页 |
2 治用自拟五草汤 | 第51页 |
3 典型病例 | 第51-52页 |
4 发挥与创新 | 第52页 |
五、王琦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诊疗经验 | 第52-55页 |
1 变应性鼻炎发自特禀体质,宜调体治本 | 第52-53页 |
2 善抓主症,治分缓急 | 第53页 |
3 特色用药——乌梅、灵芝 | 第53-54页 |
4 典型病例 | 第54页 |
5 发挥与创新 | 第54-55页 |
六、王琦教授诊疗痤疮的临床经验 | 第55-57页 |
1 痤疮从湿热毒瘀而论 | 第55页 |
2 治用千金苇茎汤加马齿苋、白花蛇舌草 | 第55-56页 |
3 特色用药:马齿苋 | 第56页 |
4 典型病例 | 第56-57页 |
5 发挥与创新 | 第57页 |
七、王琦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 | 第57-59页 |
1 病在肝,以痰湿水邪内蕴,血瘀蕴热内阻,气失和降而逆为病机 | 第57页 |
2 治以自拟镇肝降压汤 | 第57-58页 |
3 特色用药:槐角、代赭石 | 第58-59页 |
4 典型病例 | 第59页 |
5 发挥与创新 | 第59页 |
八、王琦教授运用附子的临床经验 | 第59-61页 |
1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是王琦教授调控附子用量的法度之一 | 第60页 |
2 "附子无姜不热,甘草能解附子毒",是王琦教授附子减毒配伍之法 | 第60页 |
3 以舌添药汁无麻感,是王琦教授煎煮附子的尺度 | 第60页 |
4 宗师法临床体验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四部分 王琦教授高枕无忧汤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 | 第62-105页 |
中文摘要 | 第62-64页 |
英文摘要 | 第64-66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66-67页 |
综述一 失眠的中医治疗近况 | 第67-73页 |
1 从阴阳论治 | 第67-68页 |
2 从营卫气血论治 | 第68页 |
3 从脏腑论治 | 第68-71页 |
4 从痰、瘀论治 | 第71页 |
5 专方专药论治 | 第71-72页 |
6 讨论 | 第72-73页 |
综述二 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的特色及经验 | 第73-80页 |
1 邓铁涛--从痰论治,兼顾活血化瘀;失眠日久,治从心脾 | 第73页 |
2 方以正--从瘀辨治,善用化瘀宁神四法 | 第73-74页 |
3 洪治平--虚证失眠责心肾,顽固失眠化痰热 | 第74页 |
4 路志正--温胆宁神治用温胆汤,佐以和胃宁心 | 第74-75页 |
5 孙光荣--补气血调阴阳,善用角药求"中和" | 第75页 |
6 王正君--重调阴阳,关乎各脏;女子失眠,兼理冲任 | 第75-76页 |
7 吴立文--治以四法,辨证安神 | 第76页 |
8 杨明会--从"胃"论治,和胃安神 | 第76-77页 |
9 张炳秀--以方统证,常以温胆汤、天王补心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逍遥散四大类证统之 | 第77页 |
10 张崇泉--辨虚实、明病位、抓病机、重祛瘀 | 第77-78页 |
11 朱良春--治疗失眠三特色:降气敛阳、温补镇摄、达胆和胃 | 第78页 |
12 王翘楚--倡"天人相应",病因在脑,表现于肝,主从肝论治 | 第78-80页 |
综述三 失眠的西医治疗现状 | 第80-84页 |
1 失眠的定义、分类 | 第80页 |
2 失眠的治疗目标及治疗原则 | 第80-81页 |
3 失眠的药物治疗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前言 | 第88-8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89页 |
2 诊疗标准 | 第89-90页 |
·诊断标准 | 第89页 |
·纳入标准 | 第89页 |
·排除标准 | 第89页 |
·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89-90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9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90-92页 |
·设计方法 | 第90-91页 |
·样本量估算 | 第91页 |
·随机对照单盲的前瞻性研究方法 | 第91页 |
·对照方案 | 第91页 |
·观察指标 | 第91-9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92页 |
·质量控制 | 第92页 |
4 研究结果 | 第92-99页 |
·纳入情况 | 第93页 |
·脱落、剔除情况 | 第93页 |
·基线比较结果 | 第93-95页 |
·疗效评价结果 | 第95-99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99页 |
5 结论 | 第99-100页 |
·慢性失眠患者的体质分型特点 | 第100页 |
·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 第100页 |
·临床症状有效率比较 | 第100页 |
·PSQI总评分及各成分评分比较 | 第100页 |
·PSQI疗效比较 | 第100页 |
6 讨论 | 第100-103页 |
·审病症、抓病机 | 第100-101页 |
·交通阴阳,调肝安魂 | 第101-102页 |
·重辨体,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 | 第102-103页 |
7 发挥与创新 | 第103-105页 |
·女性失眠兼调冲任 | 第103页 |
·内外同治,提高疗效 | 第103-105页 |
结语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7页 |
附录1 慢性失眠临床症状积分表 | 第107-108页 |
附录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第108-111页 |
附录3 临床观察表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