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当量价值改进法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ESV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2 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1 遥感与GIS分析法 | 第17页 |
1.5.2 数理模型法 | 第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处理 | 第19-25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19-21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2.1.2 人文概况 | 第20-21页 |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21-25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22-25页 |
第3章 渭河流域ESV估算模型构建 | 第25-39页 |
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第25-26页 |
3.1.1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25页 |
3.1.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25-26页 |
3.2 NPP估算子模 | 第26-28页 |
3.2.1 CASA模型 | 第26页 |
3.2.2 NPP算法 | 第26-28页 |
3.3 土壤保持量估算子模型 | 第28-31页 |
3.3.1 RUSLE模型 | 第29页 |
3.3.2 土壤侵蚀算法 | 第29-31页 |
3.4 ESV评估模型 | 第31-35页 |
3.4.1 ESV模型 | 第31-32页 |
3.4.2 ESV算法 | 第32-35页 |
3.5 价值系数VC敏感性模型 | 第35-36页 |
3.6 ESV变化驱动力模型 | 第36-38页 |
3.6.1 生态系统服务变差贡献率 | 第36页 |
3.6.2 人类扰动指数模型 | 第36-37页 |
3.6.3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3.7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渭河流域ESV估算结果 | 第39-59页 |
4.1 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 第39-44页 |
4.1.1 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 第39-41页 |
4.1.2 渭河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 第41-43页 |
4.1.3 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43-44页 |
4.2 ESV估算结果 | 第44-55页 |
4.2.1 生态系统ESV年值 | 第44-47页 |
4.2.2 单项服务ESV年值 | 第47-49页 |
4.2.3 单项服务ESV月值 | 第49-51页 |
4.2.4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ESV | 第51-55页 |
4.3 敏感性分析 | 第55-57页 |
4.4 ESV变化驱动力结果 | 第57页 |
4.5 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渭河流域ESV结果分析 | 第59-83页 |
5.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 第59-70页 |
5.1.1 综合ESV时空变化特征 | 第59-63页 |
5.1.2 单项服务ESV变化特征 | 第63-66页 |
5.1.3 单位面积综合ESV变化特征 | 第66-67页 |
5.1.4 不同生态系统单项ESV变化特征 | 第67-70页 |
5.2 气候与ESV关系分析 | 第70-77页 |
5.2.1 气候与单项ESV关系 | 第70-73页 |
5.2.2 气候与综合ESV相关性分析 | 第73-77页 |
5.3 ESV与土地利用相关性分析 | 第77-78页 |
5.4 ESV与NPP相关性分析 | 第78-80页 |
5.5 ESV与海拔关系分析 | 第80-81页 |
5.6 结果验证 | 第81-82页 |
5.7 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3-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3-85页 |
6.2 讨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