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共识达成过程及社会功能--以“罗尔募捐事件”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2 “罗尔募捐事件”概述 | 第16-21页 |
2.1 “罗尔募捐事件”的当事人 | 第16-17页 |
2.1.1 罗一笑:患白血病的5岁女孩 | 第16页 |
2.1.2 罗尔:“卖文救女”的父亲 | 第16-17页 |
2.1.3 刘侠风:小铜人公司法人代表 | 第17页 |
2.2 “罗尔募捐事件”的全过程 | 第17-21页 |
2.2.1 事件的缘起 | 第17-18页 |
2.2.2 事件的形成 | 第18-19页 |
2.2.3 事件被质疑 | 第19-20页 |
2.2.4 事件最终处理 | 第20-21页 |
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共识达成过程 | 第21-44页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9页 |
3.1.1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21-25页 |
3.1.2 意义建构 | 第25-27页 |
3.1.3 网络共识 | 第27-29页 |
3.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共识达成 | 第29-35页 |
3.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 | 第29-30页 |
3.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意义建构过程 | 第30-33页 |
3.2.3 网络群体性事件共识达成的演变分析 | 第33-35页 |
3.3 案例分析——“罗尔募捐事件” | 第35-44页 |
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 | 第44-52页 |
4.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正功能 | 第44-46页 |
4.1.1 推动网络舆论监督 | 第44页 |
4.1.2 促进社会回应机制的完善 | 第44-45页 |
4.1.3 疏通网民敌对情绪 | 第45-46页 |
4.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功能 | 第46-52页 |
4.2.1 “'罗尔募捐事件'后遗症” | 第46-48页 |
4.2.2 滋生消极网络亚文化 | 第48-49页 |
4.2.3 消解社会凝聚力 | 第49-52页 |
5 启示 | 第52-57页 |
5.1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 | 第52-53页 |
5.2 网络政治参与困境与公民意识的崛起 | 第53-55页 |
5.3 网络社会认同的冲击与政府执政的新挑战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