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职业教育的地方生活化--基于中华职教社在昆山徐公桥的乡村实验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价值 | 第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0-13页 |
四、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相关资料 | 第13页 |
五、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乡村教育与徐公桥区况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学术团体挽救农村危机 | 第15-20页 |
一、不断衰落的民国乡村 | 第15-17页 |
二、众多乡建模式的涌现 | 第17-18页 |
三、中华职教社从事职业教育的缘起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徐公桥成为实验选区 | 第20-25页 |
一、乡区的基本格局 | 第20-22页 |
二、中华职教社的乡村救济思路 | 第22-23页 |
三、实验区组织设置与人事安排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主客角色的定位 | 第25-35页 |
第一节 职教社的自身定位 | 第25-29页 |
一、确定地方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25-26页 |
二、选拔地方改进人才 | 第26-28页 |
三、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化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乡民为主的严格筛选 | 第29-35页 |
一、德高望重的乡区领袖 | 第30-31页 |
二、热心改进的本地农友 | 第31-33页 |
三、具备文化的进步青年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乡村生活改进的途径 | 第35-50页 |
第一节 乡村生计与“富教合一”理念 | 第35-38页 |
一、生计是乡村教育的瓶颈 | 第35-37页 |
二、“富教合一”的改进目标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发展自助合作事业 | 第38-43页 |
一、灌输自治自办观念 | 第38-40页 |
二、设立合作组织 | 第40-41页 |
三、划定特约农田 | 第41-43页 |
第三节 以科学教育解决生计问题 | 第43-50页 |
一、推广良种农具 | 第43-44页 |
二、试办乡村副业 | 第44-46页 |
三、开展民众教育 | 第46-50页 |
第四章 “桃源”乡村的新旧融汇 | 第50-68页 |
第一节 乡村生活的“桃源”景象 | 第50-55页 |
一、自治目标的达成 | 第50-52页 |
二、诗意村容的呈现 | 第52-54页 |
三、娱乐消闲的改良 | 第54-55页 |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文明化 | 第55-60页 |
一、公民人格的养成 | 第56-57页 |
二、生活秩序的规范 | 第57-59页 |
三、抵制豪奢风俗 | 第59-60页 |
第三节 乡村礼俗的继承与更生 | 第60-65页 |
一、租佃关系的改善 | 第61-62页 |
二、优良美德的传承 | 第62-63页 |
三、神俗礼教的破除 | 第63-65页 |
第四节 基础设施的近代性 | 第65-68页 |
一、市政设施的创建 | 第65-66页 |
二、卫生设施的焕新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