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微污染有机物及其去除方法 | 第15-17页 |
1.1.1 微污染有机物 | 第15-16页 |
1.1.2 微污染有机物的去除方法 | 第16-17页 |
1.2 碳纳米管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2.1 碳纳米管特性 | 第17-18页 |
1.2.2 碳纳米管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吸附剂的再生法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3.1 溶剂再生法 | 第19-21页 |
1.3.2 化学氧化再生法 | 第21-22页 |
1.3.3 超声再生法 | 第22-23页 |
1.3.4 微波辐射再生 | 第23-24页 |
1.3.5 电化学再生法 | 第24-25页 |
1.3.6 热再生法 | 第25-26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 第29-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1 腐殖酸及水样 | 第29页 |
2.1.2 多壁碳纳米管 | 第29-30页 |
2.1.3 其他试剂 | 第30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0-31页 |
2.3 实验方法与分析测定方法 | 第31-37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3.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3-35页 |
2.3.3 吸附与再生的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化学法再生 | 第37-45页 |
3.1 NaOH溶液再生的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3.1.1 pH值 | 第37-38页 |
3.1.2 反应时间 | 第38-39页 |
3.1.3 反应温度 | 第39页 |
3.1.4 搅拌速度 | 第39-40页 |
3.1.5 吸附剂浓度 | 第40-41页 |
3.2 化学氧化再生 | 第41-44页 |
3.2.1 K_2S_2O_8氧化再生 | 第41-43页 |
3.2.2 H_2O_2氧化再生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超声、微波法再生 | 第45-65页 |
4.1 超声再生的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4.1.1 超声功率 | 第45-46页 |
4.1.2 超声时间 | 第46页 |
4.1.3 反应温度 | 第46-47页 |
4.1.4 超声频率 | 第47-48页 |
4.1.5 溶液pH值 | 第48-49页 |
4.2 化学氧化-超声再生 | 第49-53页 |
4.2.1 H_2O_2氧化-超声再生 | 第49-51页 |
4.2.2 NaClO氧化-超声再生 | 第51-52页 |
4.2.3 KMnO_4氧化-超声再生 | 第52-53页 |
4.3 微波再生 | 第53-63页 |
4.3.1 在低吸附剂浓度下微波再生 | 第53-60页 |
4.3.2 在高吸附剂浓度下微波再生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超声预处理的微波再生 | 第65-83页 |
5.1 超声预处理的微波再生的影响因素 | 第65-68页 |
5.1.1 超声时间 | 第65-66页 |
5.1.2 水量 | 第66-68页 |
5.1.3 粉体量 | 第68页 |
5.2 再生工艺条件优化及再生次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5.2.1 正交实验 | 第68-70页 |
5.2.2 再生次数 | 第70-71页 |
5.3 再生前后吸附剂的物化表征及再生机理分析 | 第71-80页 |
5.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1-73页 |
5.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73-74页 |
5.3.3 X射线能谱分析 | 第74-75页 |
5.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 | 第75-76页 |
5.3.5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分析 | 第76-78页 |
5.3.6 磁性分析 | 第78-79页 |
5.3.7 再生机理 | 第79-80页 |
5.4 成本比较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建议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