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冷态研究 | 第12-14页 |
1.2.2 热态研究 | 第14-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粉煤气化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 第20-29页 |
2.1 粉煤气化过程 | 第20-22页 |
2.2 气相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3 湍流模型 | 第23-24页 |
2.4 离散相模型 | 第24页 |
2.5 辐射模型 | 第24-25页 |
2.6 水分及脱挥发分模型 | 第25-26页 |
2.6.1 水分蒸发、沸腾模型 | 第25-26页 |
2.6.2 脱挥发分模型 | 第26页 |
2.7 反应模型 | 第26-28页 |
2.7.1 异相反应模型 | 第26-27页 |
2.7.2 气相反应模型 | 第27-28页 |
2.7.3 简化煤气化反应机理 | 第2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粉煤气化炉冷态数值模拟 | 第29-41页 |
3.1 气化炉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3.2 气化炉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3.3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 | 第31-32页 |
3.3.1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1页 |
3.3.2 求解设置 | 第31-32页 |
3.4 模型考核 | 第32-33页 |
3.4.1 网格独立性考核 | 第32-33页 |
3.4.2 轴对称模型考核 | 第33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3.5.1 场分布分析 | 第33-34页 |
3.5.2 中心进口速度对场分布影响 | 第34-37页 |
3.5.3 外环进口速度对场分布影响 | 第37-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粉煤气化炉热态数值模拟 | 第41-57页 |
4.1 气化炉模型建立和假设 | 第41-42页 |
4.2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 | 第42-43页 |
4.2.1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2页 |
4.2.2 求解设置 | 第42-43页 |
4.3 模型考核 | 第43-51页 |
4.3.1 湍流模型考核 | 第43-44页 |
4.3.2 脱挥发分模型考核 | 第44-48页 |
4.3.3 挥发分成分处理方法考核 | 第48-51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4.1 速度和温度场分析 | 第51-52页 |
4.4.2 组分浓度场分析 | 第52-54页 |
4.4.3 煤粒轨迹和停留时间分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粉煤气化炉工艺参数及结构参数的优化分析 | 第57-90页 |
5.1 粉煤气化炉工艺参数优化分析 | 第57-79页 |
5.1.1 氧煤比对气化炉气化性能的影响 | 第57-61页 |
5.1.2 汽煤比对气化炉气化性能的影响 | 第61-65页 |
5.1.3 负荷比对气化炉气化性能的影响 | 第65-69页 |
5.1.4 煤粒直径对气化炉气化性能的影响 | 第69-73页 |
5.1.5 CO_2作为载气对气化炉气化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5.1.6 气化剂配比对气化炉气化性能的影响 | 第75-79页 |
5.2 粉煤气化炉结构参数优化分析 | 第79-89页 |
5.2.1 轴向扩展长径比对气化炉气化性能影响 | 第80-84页 |
5.2.2 径向扩展长径比对气化炉气化性能影响 | 第84-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创新点 | 第91页 |
6.3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