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轨道交通一体化下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北京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地下商业公共空间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0页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10-13页
        1.4.1 研究方法第10-12页
        1.4.2 论文框架第12-13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3-28页
    2.1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第13-17页
        2.1.1 基础理论第13-16页
        2.1.2 相关研究第16-17页
    2.2 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7-24页
        2.2.1 国外概况第18-21页
        2.2.2 国内概况第21-24页
    2.3 国内现状问题第24-27页
        2.3.1 前期规划设计不足第24-25页
        2.3.2 内部空间杂乱第25-26页
        2.3.3 空间品质较差第26-27页
    2.4 本章小节第27-28页
第3章 轨道交通一体化下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分析第28-37页
    3.1 轨道交通一体化下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设计内容第28-30页
        3.1.1 空间设计第28-29页
        3.1.2 功能设计第29页
        3.1.3 流线设计第29页
        3.1.4 室内设计第29-30页
    3.2 轨道交通一体化下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模式第30-34页
        3.2.1 单线式第30-31页
        3.2.2 多线式第31页
        3.2.3 层叠式第31-32页
        3.2.4 包含式第32-33页
        3.2.5 复合式第33-34页
    3.3 轨道交通与地下商业空间连接的公共空间类型第34-36页
        3.3.1 通道型第34-35页
        3.3.2 开放型第35-36页
        3.3.3 网格型第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轨道交通一体化下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与要点第37-56页
    4.1 经验借鉴第37-49页
        4.1.1 上海人民广场站区域第37-42页
        4.1.2 北京中关村地下购物广场第42-49页
    4.2 设计原则第49-52页
        4.2.1 一体化设计原则第49-50页
        4.2.2 互动性原则第50-51页
        4.2.3 可塑性原则第51页
        4.2.4 宜人化原则第51页
        4.2.5 安全性原则第51-52页
        4.2.6 持续性原则第52页
    4.3 设计要点第52-55页
        4.3.1 合理的功能分布第52页
        4.3.2 多样的空间组合第52-53页
        4.3.3 清晰的流线组织第53-54页
        4.3.4 良好的室内设计第54页
        4.3.5 连续的空间界面第54页
        4.3.6 宜人的空间环境第54-55页
    4.4 本章小节第55-56页
第5章 北京市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现状分析与研究第56-77页
    5.1 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及其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概况第56-59页
        5.1.1 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概况第56-58页
        5.1.2 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概况第58-59页
    5.2 现状问题第59-65页
        5.2.1 功能分区现状问题第59-60页
        5.2.2 流线现状问题第60-62页
        5.2.3 节点空间现状问题第62-63页
        5.2.4 标识系统现状问题第63-64页
        5.2.5 人性化设计现状问题第64-65页
    5.3 优化设计方案第65-76页
        5.3.1 功能区块整合第66-69页
        5.3.2 流线整合第69-71页
        5.3.3 节点型空间整合第71-74页
        5.3.4 标识系统整合第74-75页
        5.3.5 人性化系统整合第75-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语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第82-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业“营改增”的财务影响、难点及建议--安徽省九家上市公司案例
下一篇:能耗监测平台在节约型校园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