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绘草图的三维模型检索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基于手绘草图的三维模型检索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已有三维模型检索系统简介 | 第17-20页 |
1.3 基于草图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一般框架 | 第20-22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 第22-25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本文章节结构 | 第23-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手绘草图的三维模型检索的总体框架 | 第27-41页 |
2.1 研究的体系框架 | 第27-28页 |
2.2 相关研究的处理流程 | 第28-31页 |
2.2.1 草图的特征提取流程 | 第28-29页 |
2.2.2 三维模型的特征提取流程 | 第29-31页 |
2.3 关键技术 | 第31-38页 |
2.3.1 草图识别与特征提取 | 第31页 |
2.3.2 三维模型的特征提取 | 第31-32页 |
2.3.3 相似性计算方法 | 第32-35页 |
2.3.4 相关反馈方法 | 第35-38页 |
2.4 检索性能评估 | 第38-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三维模型检索的草图识别 | 第41-51页 |
3.1 笔触的识别 | 第41-44页 |
3.1.1 识别流程 | 第41-42页 |
3.1.2 基本概念 | 第42页 |
3.1.3 笔触融合算法 | 第42-43页 |
3.1.4 笔触分割算法 | 第43-44页 |
3.2 草图的预处理 | 第44-47页 |
3.2.1 草图的冗余点消除 | 第44-46页 |
3.2.2 草图的平滑 | 第46-47页 |
3.2.3 草图的归一化 | 第47页 |
3.3 内部基本图元的识别 | 第47-50页 |
3.3.1 基本图元类型 | 第47-48页 |
3.3.2 图元识别流程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三维模型获取二维投影图像 | 第51-63页 |
4.1 三维模型的预处理 | 第51-52页 |
4.1.1 平移不变性的预处理 | 第51-52页 |
4.1.2 旋转不变性的预处理 | 第52页 |
4.1.3 缩放不变性的预处理 | 第52页 |
4.2 投影图像的生成 | 第52-56页 |
4.3 投影图像的选取 | 第56-57页 |
4.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57-62页 |
4.4.1 实验环境与实验数据 | 第57页 |
4.4.2 投影方法的对比 | 第57-59页 |
4.4.3 优化比例算法的仿真实验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三维模型检索的全局特征提取 | 第63-87页 |
5.1 边缘检测算法 | 第63-71页 |
5.1.1 边缘检测的步骤 | 第63页 |
5.1.2 边缘检测的经典方法 | 第63-69页 |
5.1.3 改进的边缘检测算法 | 第69-71页 |
5.2 轮廓的全局特征算法 | 第71-78页 |
5.2.1 基于等点采样的特征提取算法 | 第71-73页 |
5.2.2 基于多边形的特征提取算法 | 第73-76页 |
5.2.3 基于组合特征描述符的特征提取算法 | 第76-78页 |
5.3 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78-86页 |
5.3.1 实验环境 | 第78页 |
5.3.2 边缘检测算法 | 第78-81页 |
5.3.3 组合特征描述符的特征提取 | 第81-83页 |
5.3.4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第83-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三维模型检索的局部特征提取 | 第87-109页 |
6.1 局部特征描述符算法 | 第87-91页 |
6.1.1 PCA-DAISY描述符 | 第87-90页 |
6.1.2 Fisher编码算法 | 第90-91页 |
6.1.3 Fisher向量的相似性比较 | 第91页 |
6.2 基于骨架的局部特征提取算法 | 第91-97页 |
6.2.1 改进的骨架强度图算法 | 第91-94页 |
6.2.2 基于直方图的骨架特征提取算法 | 第94-96页 |
6.2.3 基于直方图的骨架特征匹配算法 | 第96-97页 |
6.3 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97-107页 |
6.3.1 实验环境 | 第97页 |
6.3.2 局部特征描述符 | 第97-101页 |
6.3.3 骨架提取局部特征仿真实验 | 第101-104页 |
6.3.4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第104-10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9-110页 |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0-111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