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6页 |
1.1 纳米医学概述 | 第14-17页 |
1.1.1 纳米技术 | 第14-15页 |
1.1.2 纳米生物医学的背景及现状 | 第15-17页 |
1.2 功能化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17-32页 |
1.2.1 体内诊断 | 第17-22页 |
1.2.2 体外诊断 | 第22-27页 |
1.2.3 体内治疗 | 第27-32页 |
1.2.4 由纳米技术制造的人工植入物 | 第32页 |
1.3 肿瘤靶向纳米材料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32-44页 |
1.3.1 肿瘤组织内纳米材料靶向的机理 | 第33-35页 |
1.3.2 肿瘤组织内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 | 第35-36页 |
1.3.3 与肿瘤组织竞争富集纳米材料的器官 | 第36-39页 |
1.3.4 纳米材料与生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39-42页 |
1.3.5 血液对于纳米颗粒靶向的影响及清除 | 第42-44页 |
1.4 本研究论文的构想 | 第44-46页 |
第2章 抗体介导靶向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肿瘤中富集情况的研究 | 第46-62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52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2.2.2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8-49页 |
2.2.3 金纳米颗粒功能化所需赫赛汀(Herceptin)及PEG的功能化修饰 | 第49页 |
2.2.4 金纳米颗粒的功能化修饰 | 第49-50页 |
2.2.5 主动及被动靶向金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0-51页 |
2.2.6 细胞培养 | 第51页 |
2.2.7 细胞结合实验及ErbB2受体表达实验 | 第51页 |
2.2.8 肿瘤诱导以及纳米颗粒的使用 | 第51-52页 |
2.2.9 肿瘤中富集纳米颗粒的定量 | 第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2.3.1 金纳米颗粒的功能化及靶向原理 | 第52-53页 |
2.3.2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53-55页 |
2.3.3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表征 | 第55-56页 |
2.3.4 不同癌细胞系ErbB2受体表达情况及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靶向结合考察 | 第56-59页 |
2.3.5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动物模型肿瘤中的富集情况考察 | 第59-60页 |
2.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核酸适配体介导靶向金纳米颗粒的构建及应用 | 第62-73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3-67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63页 |
3.2.2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63-64页 |
3.2.3 金纳米颗粒功能化所需核酸适配体及PEG的功能化修饰 | 第64-65页 |
3.2.4 金纳米颗粒的功能化修饰 | 第65页 |
3.2.5 主动及被动靶向金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5-66页 |
3.2.6 细胞培养 | 第66页 |
3.2.7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核酸适配体结合情况的表征 | 第66页 |
3.2.8 流式细胞对核酸适配体及核酸适体修饰纳米颗粒结合能力的表征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3.3.1 金纳米颗粒的功能化及靶向原理 | 第67-68页 |
3.3.2 Sgc8核酸适配体的特异性靶向考察 | 第68-69页 |
3.3.3 核酸适配体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69页 |
3.3.4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表征 | 第69-71页 |
3.3.5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靶向结合考察 | 第71-72页 |
3.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核酸适配体及其靶向功能化金纳米颗粒与生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73-90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4-79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74-75页 |
4.2.2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功能化表征 | 第75页 |
4.2.3 细胞培养 | 第75页 |
4.2.4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血清干扰下的核酸适配体结合情况的表征 | 第75页 |
4.2.5 流式细胞对核酸适配体及核酸适体修饰纳米颗粒结合能力的表征 | 第75-76页 |
4.2.6 核酸-血清孵育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第76页 |
4.2.7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血清孵育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第76-77页 |
4.2.8 无标记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纳米颗粒表面蛋白晕成分的分析 | 第77-78页 |
4.2.9 金纳米颗粒表面PEG化程度考察 | 第78页 |
4.2.10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血清存在时表面修饰分子的解吸附 | 第78页 |
4.2.11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血清存在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 第78-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8页 |
4.3.1 核酸适配体在与血清相互作用之后靶向能力的考察 | 第79-80页 |
4.3.2 核酸分子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80-81页 |
4.3.3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血清存在时靶向能力的变化 | 第81-82页 |
4.3.4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血清存在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 第82页 |
4.3.5 金纳米颗粒表面PEG化程度考察及表面修饰分子的解吸附 | 第82-84页 |
4.3.6 金纳米颗粒表面吸附血清蛋白的分析 | 第84-88页 |
4.4 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核酸适配体介导靶向功能化金石墨纳米囊的细胞内吞机制研究 | 第90-103页 |
5.1 前言 | 第90-9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1-95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91-92页 |
5.2.2 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制备 | 第92页 |
5.2.3 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表面亲水修饰 | 第92页 |
5.2.4 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表征 | 第92-93页 |
5.2.5 细胞毒性实验 | 第93页 |
5.2.6 不同孵育时间细胞对石墨包裹金纳米囊摄取量的考察 | 第93页 |
5.2.7 不同内吞抑制剂对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细胞摄取的考察 | 第93-94页 |
5.2.8 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细胞成像实验 | 第94页 |
5.2.9 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核酸适配体靶向功能化 | 第94页 |
5.2.10 对核酸适配体修饰的石墨包裹金纳米囊进入细胞的途径的研究 | 第94-9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2页 |
5.3.1 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表征 | 第95-96页 |
5.3.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96-97页 |
5.3.3 孵育时间对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细胞内吞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5.3.4 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细胞内吞途径的研究 | 第98-99页 |
5.3.5 核酸适配体修饰石墨包裹金纳米囊的可行性验证 | 第99-100页 |
5.3.6 核酸适配体靶向功能化石墨包裹金纳米囊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00-102页 |
5.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特殊环境下小分子介导靶向功能化石墨纳米囊的构建及其靶向应用 | 第103-115页 |
6.1 引言 | 第103-10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4-107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4页 |
6.2.2 磁性石墨纳米囊(MGN)及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的合成 | 第104-105页 |
6.2.3 T2弛豫性能的测量 | 第105页 |
6.2.4 酸性条件下对MGN及SPION的紫外吸收及核磁成像变化的考察 | 第105-106页 |
6.2.5 硼酸修饰PEG的合成和MGN的靶向功能化 | 第106页 |
6.2.6 MGN@B-PEG对幽门螺旋杆菌靶的向性实验 | 第106页 |
6.2.7 H. pylori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组织切片验证 | 第106页 |
6.2.8 MGN@B-PEG在小鼠体内的活体内靶向性实验 | 第106-107页 |
6.2.9 MGN@B-PEG对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限的确定 | 第10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4页 |
6.3.1 MGN的功能化及靶向原理 | 第107-108页 |
6.3.2 MGN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108-109页 |
6.3.3 MGN在体外及体内的稳定性考察 | 第109-110页 |
6.3.4 硼酸修饰PEG介导的MGN体外靶向MRI成像 | 第110页 |
6.3.5 硼酸修饰PEG介导的MGN体内靶向MRI成像 | 第110-112页 |
6.3.6 硼酸修饰PEG介导的MGN对不同浓度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 | 第112-114页 |
6.4 小结 | 第114-115页 |
总结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