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4页 |
1.1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概述 | 第22-29页 |
1.1.1 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1.1.1.1 溶液浸渍法 | 第22-23页 |
1.1.1.2 沉积-沉淀法 | 第23页 |
1.1.1.3 前驱体法 | 第23页 |
1.1.1.4 真空溅射法 | 第23-24页 |
1.1.1.5 离子交换法 | 第24页 |
1.1.1.6 火焰喷涂法 | 第24页 |
1.1.2 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1.1.2.1 组成、形貌、结构与性能方面 | 第24-28页 |
1.1.2.2 材料制备与合成方面 | 第28-29页 |
1.2 LDHs(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概述 | 第29-33页 |
1.2.1 组成、结构、特点与性质 | 第29-30页 |
1.2.1.1 组成与结构 | 第29-30页 |
1.2.1.2 特点与性质 | 第30页 |
1.2.2 合成与制备 | 第30-31页 |
1.2.2.1 共沉淀法 | 第31页 |
1.2.2.2 原位合成法 | 第31页 |
1.2.2.3 焙烧复原法 | 第31页 |
1.2.2.4 离子交换法 | 第31页 |
1.2.3 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3 选择加氢反应概述 | 第33-37页 |
1.3.1 简介 | 第33-34页 |
1.3.2 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1.4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选择加氢制取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概述 | 第37-42页 |
1.4.1 1,4- 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DMCD)简介 | 第37-38页 |
1.4.2 DMT选择加氢制取DMCD的研究进展 | 第38-4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42-44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42-43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43页 |
1.5.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二章 负载型钯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选择加氢性能 | 第44-66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50页 |
2.2.1 实验所需药品、原材料及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5-46页 |
2.2.2 催化剂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 第46-47页 |
2.2.2.1 催化剂载体的制备 | 第46-47页 |
2.2.2.2 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页 |
2.2.3 催化剂材料的表征和分析 | 第47-48页 |
2.2.4 催化选择加氢性能考察 | 第48-50页 |
2.2.4.1 催化剂的预还原处理 | 第48页 |
2.2.4.2 固定床微反加氢评价 | 第48-49页 |
2.2.4.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49-5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64页 |
2.3.1 催化反应性能的初步考察 | 第50-51页 |
2.3.2 催化剂材料的结构和组成 | 第51-54页 |
2.3.3 催化剂材料的表面形貌 | 第54-56页 |
2.3.4 钯纳米粒子的微观形貌和分散性能 | 第56-58页 |
2.3.5 催化剂材料的还原性能 | 第58-59页 |
2.3.6 负载型钯催化剂选择加氢性能的进一步考察 | 第59-64页 |
2.3.6.1 反应压力对催化剂选择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6.2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选择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2.3.6.3 目标产物DMCD的TOF值 | 第61-62页 |
2.3.6.4 反应稳定性 | 第62-64页 |
2.3.6.5 活性金属组分Pd的负载量 | 第64页 |
2.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负载型双金属钌钯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选择加氢性能 | 第66-92页 |
3.1 引言 | 第66-6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7-72页 |
3.2.1 实验所需药品、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8-69页 |
3.2.2.1 催化剂前驱体的合成 | 第68-69页 |
3.2.2.2 预还原处理 | 第69页 |
3.2.3 催化剂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69-70页 |
3.2.4 选择加氢性能测试 | 第70-71页 |
3.2.5 DFT理论计算与模拟 | 第71-7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2-90页 |
3.3.1 催化剂样品的晶体结构与组成 | 第72-73页 |
3.3.2 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微观形貌 | 第73-78页 |
3.3.3 催化剂样品的还原性能 | 第78-80页 |
3.3.4 催化剂样品的脱附性能 | 第80-84页 |
3.3.5 催化选择加氢性能的初步考察 | 第84-87页 |
3.3.5.1 反应温度对选择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85-86页 |
3.3.5.2 反应压力对选择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86-87页 |
3.3.6 钌钯双金属催化剂选择加氢性能的进一步考察 | 第87-88页 |
3.3.7 DFT理论模拟与计算 | 第88-90页 |
3.4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四章 载体修饰对双金属钌钯催化剂的影响 | 第92-118页 |
4.1 引言 | 第92-9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4-98页 |
4.2.1 实验所需药品、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94页 |
4.2.2 催化剂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 第94-95页 |
4.2.3 催化剂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95-97页 |
4.2.4 催化选择加氢性能评价 | 第97-98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8-116页 |
4.3.1 催化剂选择加氢性能的初步考察 | 第98页 |
4.3.2 催化剂材料的组成和晶体结构 | 第98-100页 |
4.3.3 催化剂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物理织构 | 第100-106页 |
4.3.4 催化剂材料的表面性能 | 第106-111页 |
4.3.4.1 还原性能 | 第106-108页 |
4.3.4.2 氢组分的脱附性能 | 第108-109页 |
4.3.4.3 表面酸性能 | 第109-111页 |
4.3.5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及材料稳定性考察 | 第111-116页 |
4.3.5.1 循环使用性能 | 第112-113页 |
4.3.5.2 材料的稳定性 | 第113-116页 |
4.4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8-120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13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37-138页 |
附件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