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3页 |
1.1.1 PM_(2.5)的概念 | 第9页 |
1.1.2 室内PM_(2.5)的来源 | 第9-11页 |
1.1.3 PM_(2.5)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4 PM_(2.5) 的形成机理 | 第12-13页 |
1.1.5 PM_(2.5)的检测方法 | 第13页 |
1.2 室内PM_(2.5)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室内PM_(2.5)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室内PM_(2.5)的净化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室内PM_(2.5)的控制现状与空气过滤技术 | 第17-27页 |
2.1 我国室内PM_(2.5)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2.2 国内外PM_(2.5)浓度标准规范 | 第18-23页 |
2.2.1 室外PM_(2.5)浓度标准 | 第18-21页 |
2.2.2 现有关于室内PM_(2.5)浓度标准 | 第21-23页 |
2.3 空气过滤技术 | 第23-26页 |
2.3.1 空气过滤材料的品种与制作工艺的发展 | 第23-24页 |
2.3.2 滤料过滤的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重庆地区商场建筑室内颗粒物测试研究 | 第27-43页 |
3.1 研究对象及通风空调概况 | 第27-28页 |
3.1.1 商场建筑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3.1.2 商场建筑通风空调状况 | 第28页 |
3.2 现场实测方法 | 第28-31页 |
3.2.1 实测参数的选择 | 第28页 |
3.2.2 实测频率与时间 | 第28页 |
3.2.3 测试仪器 | 第28-29页 |
3.2.4 测点的布置 | 第29-31页 |
3.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1-42页 |
3.3.1 商场建筑整体测试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3.2 时间特性 | 第34-40页 |
3.3.3 空间特性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空气过滤材料对PM_(2.5)过滤效率的实验研究 | 第43-55页 |
4.1 实验目的、原理及装置 | 第43-46页 |
4.1.1 实验目的及原理 | 第43页 |
4.1.2 实验装置及滤料 | 第43-46页 |
4.2 实验方法及仪器 | 第46-48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4.3.1 实验结果 | 第48页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室内PM_(2.5)浓度模型及案例计算 | 第55-65页 |
5.1 室内PM_(2.5)浓度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55-58页 |
5.1.1 模型条件的假设 | 第55页 |
5.1.2 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5.1.3 不同过滤方式下模型的确定 | 第57-58页 |
5.2 实例计算分析 | 第58-64页 |
5.2.1 房间概况 | 第58页 |
5.2.2 相关数值的确定 | 第58-60页 |
5.2.3 不同过滤方式下稳态浓度分析 | 第60-63页 |
5.2.4 不同过滤方式下室内颗粒物稳定值达到标准时的效率分析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