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重庆地区商场建筑室内PM2.5的控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引言第9-13页
        1.1.1 PM_(2.5)的概念第9页
        1.1.2 室内PM_(2.5)的来源第9-11页
        1.1.3 PM_(2.5)的危害第11-12页
        1.1.4 PM_(2.5) 的形成机理第12-13页
        1.1.5 PM_(2.5)的检测方法第13页
    1.2 室内PM_(2.5)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室内PM_(2.5)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室内PM_(2.5)的净化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2 室内PM_(2.5)的控制现状与空气过滤技术第17-27页
    2.1 我国室内PM_(2.5)污染现状第17-18页
    2.2 国内外PM_(2.5)浓度标准规范第18-23页
        2.2.1 室外PM_(2.5)浓度标准第18-21页
        2.2.2 现有关于室内PM_(2.5)浓度标准第21-23页
    2.3 空气过滤技术第23-26页
        2.3.1 空气过滤材料的品种与制作工艺的发展第23-24页
        2.3.2 滤料过滤的基本原理第24-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重庆地区商场建筑室内颗粒物测试研究第27-43页
    3.1 研究对象及通风空调概况第27-28页
        3.1.1 商场建筑基本概况第27-28页
        3.1.2 商场建筑通风空调状况第28页
    3.2 现场实测方法第28-31页
        3.2.1 实测参数的选择第28页
        3.2.2 实测频率与时间第28页
        3.2.3 测试仪器第28-29页
        3.2.4 测点的布置第29-31页
    3.3 测试结果分析第31-42页
        3.3.1 商场建筑整体测试结果分析第32-34页
        3.3.2 时间特性第34-40页
        3.3.3 空间特性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空气过滤材料对PM_(2.5)过滤效率的实验研究第43-55页
    4.1 实验目的、原理及装置第43-46页
        4.1.1 实验目的及原理第43页
        4.1.2 实验装置及滤料第43-46页
    4.2 实验方法及仪器第46-48页
        4.2.1 实验方法第46-47页
        4.2.2 实验主要仪器第47-48页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8-53页
        4.3.1 实验结果第48页
        4.3.2 实验结果分析第48-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5 室内PM_(2.5)浓度模型及案例计算第55-65页
    5.1 室内PM_(2.5)浓度理论模型的建立第55-58页
        5.1.1 模型条件的假设第55页
        5.1.2 模型的建立第55-57页
        5.1.3 不同过滤方式下模型的确定第57-58页
    5.2 实例计算分析第58-64页
        5.2.1 房间概况第58页
        5.2.2 相关数值的确定第58-60页
        5.2.3 不同过滤方式下稳态浓度分析第60-63页
        5.2.4 不同过滤方式下室内颗粒物稳定值达到标准时的效率分析第63-64页
    5.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致谢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第73-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元素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状态的影响
下一篇:生活垃圾生物反应器微生物菌剂对发酵产物的作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