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 第11-13页 |
1.2.1.1 有机碳指标:BDOC和AOC | 第11-12页 |
1.2.1.2 磷元素指标 | 第12页 |
1.2.1.3 其他指标 | 第12-13页 |
1.2.2 净水工艺对生物稳定性的控制 | 第13-14页 |
1.3 常规净水工艺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14-16页 |
1.3.1 管网水中微生物来源与再生长原因 | 第14-15页 |
1.3.2 饮用水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34页 |
2.1 常规净水流程生物稳定性监测 | 第18-26页 |
2.1.1 常规水质指标的测定 | 第18-20页 |
2.1.2 生物稳定性指标的测定 | 第20-26页 |
2.2 常规净水流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26-34页 |
2.2.1 水样的采集和微生物的富集 | 第27页 |
2.2.2 微生物的扩大培养和纯化 | 第27-28页 |
2.2.3 水样异养菌综合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8页 |
2.2.4 革兰氏染色与镜检 | 第28-29页 |
2.2.5 菌液DNA提取 | 第29-30页 |
2.2.6 提取DNA的检测 | 第30-31页 |
2.2.7 PCR扩增 | 第31-32页 |
2.2.8 PCR产物的纯化 | 第32-33页 |
2.2.9 DNA测序与分析 | 第33-34页 |
第3章 常规净水流程生物稳定性变化规律 | 第34-51页 |
3.1 常规水质指标 | 第34-42页 |
3.1.1 水温、pH值、浊度和电导率 | 第34-38页 |
3.1.2 总有机碳、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 第38-41页 |
3.1.3 细菌总数 | 第41-42页 |
3.2 生物稳定性指标变化情况 | 第42-49页 |
3.2.1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 第42-47页 |
3.2.2 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 | 第47-48页 |
3.2.3 生物可利用磷(MAP)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常规净水工艺生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1-65页 |
4.1 水温对常规净水工艺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6页 |
4.1.1 水温对常规净水工艺AOC的影响 | 第51-53页 |
4.1.2 水温对滤池中AOC去除率的关系影响 | 第53-55页 |
4.1.3 水温对常规净水工艺BDOC的影响 | 第55页 |
4.1.4 水温对常规净水工艺MAP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 异养菌与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 第56-61页 |
4.2.1 异养菌与AOC的关系 | 第56-59页 |
4.2.2 异养菌与BDOC的关系 | 第59-60页 |
4.2.3 异养菌与MAP的关系 | 第60-61页 |
4.3 滤池反冲洗对生物可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1 反冲洗前后滤池出水AOC的比较 | 第62页 |
4.3.2 反冲洗前后滤池出水BDOC的比较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常规净水流程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65-81页 |
5.1 各水样异养菌生综合长曲线 | 第65-68页 |
5.2 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 | 第68-71页 |
5.2.1 纯化菌落DNA的提取 | 第68-69页 |
5.2.2 PCR扩增 | 第69-71页 |
5.2.3 PCR产物测序 | 第71页 |
5.3 各水样优势异养菌种类分析 | 第71-79页 |
5.3.1 原水生物多样性 | 第71-73页 |
5.3.2 混凝出水生物多样性 | 第73-74页 |
5.3.3 沉淀出水生物多样性 | 第74页 |
5.3.4 过滤出水生物多样性 | 第74-76页 |
5.3.5 消毒出水生物多样性 | 第76-77页 |
5.3.6 反冲洗后10min滤池出水生物多样性 | 第77-78页 |
5.3.7 反冲洗废水生物多样性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