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3.1 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3 应收账款融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2-23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33页 |
2.1 信用风险概述 | 第25-29页 |
2.1.1 信用风险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1.2 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7-29页 |
2.2 博弈论概述 | 第29-33页 |
2.2.1 博弈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2.2.2 博弈的基本模型 | 第30-33页 |
3 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 | 第33-53页 |
3.1 互联网应收账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的意义 | 第33-34页 |
3.2 互联网应收账款债权流转平台 | 第34-38页 |
3.2.1 互联网应收账款债权流转平台的概念 | 第34-36页 |
3.2.2 互联网应收账款债权融资的实务操作过程 | 第36-38页 |
3.3 互联网应收账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分析 | 第38-48页 |
3.3.1 互联网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 | 第38-42页 |
3.3.2 基于ANP的互联网应收账款融资信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48页 |
3.4 案例分析 | 第48-51页 |
3.5 互联网环境下应收账款融资风险控制对策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互联网应收账款债权流转平台上进行的应收账款融资博弈 | 第53-72页 |
4.1 博弈背景 | 第53-55页 |
4.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55-62页 |
4.2.1 模型构建 | 第55-58页 |
4.2.2 各主体最优决策分析 | 第58-60页 |
4.2.3 数值分析 | 第60-62页 |
4.3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62-68页 |
4.3.1 模型构建 | 第62-64页 |
4.3.2 博弈分析 | 第64-68页 |
4.4 案例分析 | 第68-69页 |
4.5 信号传递博弈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72-7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