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4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7-2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2-24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24-2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8-31页 |
1.3.1 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30-31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1-34页 |
1.4.1 价值及价值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1.4.2 市盈率的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1.4.3 投资及投资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1.7 主要创新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41-67页 |
2.1 价值管理对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2.2 价值管理及估值方法 | 第42-58页 |
2.2.1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 | 第42-44页 |
2.2.2 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44-45页 |
2.2.3 价值管理的成因解释 | 第45-46页 |
2.2.4 价值管理的估值方法 | 第46-56页 |
2.2.5 价值管理估值方法体系总结和分析 | 第56-58页 |
2.3 市盈率估值法 | 第58-61页 |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2.5 价值管理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第62-6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A股市场行业市盈率分布特征分析 | 第67-93页 |
3.1 A股市场的发展 | 第67-69页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第69-74页 |
3.2.1 样本期间的选取 | 第70页 |
3.2.2 市场和行业指数的选取和数据收集 | 第70-74页 |
3.3 不同指数市盈率分布特征分析 | 第74-77页 |
3.4 不同市场市盈率分布特征分析 | 第77-79页 |
3.5 不同行业市盈率分布特征分析 | 第79-85页 |
3.6 行业市盈率与A股市场市盈率协整分析 | 第85-9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基于APT的行业市盈率多因素分析 | 第93-116页 |
4.1 引言 | 第93页 |
4.2 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 | 第93-99页 |
4.2.1 理论基础分析 | 第93-96页 |
4.2.2 A股市场市盈率的宏观经济因素 | 第96-99页 |
4.3 A股市场市盈率与宏观经济因素的联动性分析 | 第99-103页 |
4.4 行业市盈率的行业财务因素 | 第103-106页 |
4.5 各行业市盈率的行业财务因素描述性分析 | 第106-11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基于APT的行业市盈率定量分析 | 第116-136页 |
5.1 行业市盈率的多因素量化体系分析 | 第116-117页 |
5.1.1 变量定义 | 第116页 |
5.1.2 数据来源、样本选取及模型构建 | 第116-117页 |
5.2 行业市盈率股票估值模型检验及修正 | 第117-135页 |
5.2.1 行业解释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117-126页 |
5.2.2 行业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126-128页 |
5.2.3 修正后的行业市盈率估值模型 | 第128-133页 |
5.2.4 合理行业市盈率与实际市盈率的分析 | 第133-13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六章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股票估值有效性实证分析 | 第136-166页 |
6.1 基于行业市盈率股票估值 | 第136-139页 |
6.1.1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估值标准 | 第136页 |
6.1.2 基于行业市盈率和预期收益的估值结论 | 第136-139页 |
6.2 基于公司成长性的预期收益分析 | 第139-150页 |
6.2.1 基于公司成长性的盈利能力指标分解 | 第139-142页 |
6.2.2 基于公司成长性的预期收益实证分析 | 第142-144页 |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44-146页 |
6.2.4 基于行业市盈率和预期收益的股票估值 | 第146-150页 |
6.3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股票估值有效性实证分析 | 第150-161页 |
6.3.1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投资业绩分析 | 第150-153页 |
6.3.2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股票估值有效性实证分析 | 第153-157页 |
6.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57-161页 |
6.4 股票估值有效性的理论解释 | 第161-1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6-174页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166-172页 |
二、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7-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
附件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