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本体意义 | 第11页 |
1.3.2 现代意义 | 第11页 |
1.3.3 文化艺术综合意义 | 第11-12页 |
1.4 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4.1 现代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古籍现状 | 第13-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选题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6.1 文献研究 | 第17-18页 |
1.6.2 实地考察 | 第18页 |
1.6.3 图形表达 | 第1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沧浪亭历史变迁概述 | 第20-61页 |
2.1 五代至宋——钱元璙与孙承祐所属园林辨析 | 第20-24页 |
2.1.1 钱元璙——钱元璙园林考略 | 第21-22页 |
2.1.2 南园与孙承祐池馆故址辨析 | 第22-24页 |
2.2 宋朝时期——屡易园主 | 第24-30页 |
2.2.1 苏舜钦建园始末——阡陌农家 | 第25-26页 |
2.2.2 章惇、龚明之时期——各得其半 | 第26-28页 |
2.2.3 韩世忠——益有增饰 | 第28-30页 |
2.3 元明时期——沧浪亭的湮灭与重生 | 第30-38页 |
2.3.1 元至明嘉靖年间——沧浪难寻 | 第31-32页 |
2.3.2 明嘉靖年间之后——重见沧浪 | 第32-38页 |
2.4 清朝时期——沧浪亭之修复与发展 | 第38-57页 |
2.4.1 康熙——奠定沧浪亭园貌 | 第38-44页 |
2.4.2 乾隆——建中州三贤祠 | 第44-48页 |
2.4.3 嘉庆道光——稍有增筑 | 第48-49页 |
2.4.4 咸丰——残壁颓垣 | 第49-50页 |
2.4.5 同治——“以意”为沧浪亭 | 第50-52页 |
2.4.6 光绪——承张氏之景 | 第52-53页 |
2.4.7 清朝时期沧浪亭园景变迁小结 | 第53-57页 |
2.5 民国时期——几易所属,未改沧浪 | 第57-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沧浪亭四个代表阶段的空间分析 | 第61-102页 |
3.1 郊野游憩园 | 第61-66页 |
3.1.1 造园背景——时代背景及园主简介 | 第61-62页 |
3.1.2 相地——书院旁,沧浪边 | 第62-63页 |
3.1.3 园中的生活情态——幅巾以往,潇洒其间 | 第63-64页 |
3.1.4 郊野游憩园 | 第64-65页 |
3.1.5 空间主题分析——“沧浪”主题之缘起 | 第65-66页 |
3.2 封闭宅园 | 第66-70页 |
3.2.1 造园背景——时代背景及园主简介 | 第66-67页 |
3.2.2 园中的生活情态——日常起居,会友宴请 | 第67-68页 |
3.2.3 空间格局——园墙隔断,以亭为胜 | 第68-69页 |
3.2.4 封闭宅园——宅园结合,建筑密度增大 | 第69-70页 |
3.2.5 空间主题分析——“沧浪”主题之延续 | 第70页 |
3.3 寺观园林 | 第70-76页 |
3.3.1 造园背景——时代背景 | 第70-71页 |
3.3.2 园中的生活情态——礼佛禅居、游访借宿、诗友结社 | 第71-74页 |
3.3.4 寺庙园林——僧居为主 | 第74页 |
3.3.5 空间主题分析——“景行维贤”主题的萌芽和“沧浪”主题的消失与重现 | 第74-76页 |
3.4 公共园林 | 第76-97页 |
3.4.1 清朝至民国的时代背景 | 第76-79页 |
3.4.2 园中的生活情态 | 第79-82页 |
3.4.3 空间格局——逐渐精致 | 第82-91页 |
3.4.4 公共园林 | 第91-92页 |
3.4.5 三种文化主题的融合 | 第92-97页 |
3.5 沧浪亭园林空间和文化主题的变化分析 | 第97-102页 |
3.5.1 沧浪亭周边水系的变迁及分析 | 第97-98页 |
3.5.2 沧浪亭边界范围的变化 | 第98页 |
3.5.3 沧浪亭边界空间处理手法的变化 | 第98-99页 |
3.5.4 园林主题空间布局的演变 | 第99-101页 |
3.5.5 园林主题凝练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