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政策执行视角下的我国环评管理制度研究--以阳宗海砷污染事件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8页
 一、课题来源第8-9页
 二、主要研究内容第9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0-11页
 五、相关研究综述第11-18页
  (一)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第11-14页
   1. 国外学者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第11-12页
   2. 国内学者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第12-13页
   3. 对前述观点的评析第13-14页
  (二) 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研究第14-18页
   1. 从法律角度研究环影响评价制度第14-15页
   2. 对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第15页
   3. 从环境管理体制角度研究环评管理制度第15-16页
   4. 从战略环评的角度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16页
   5. 从公共管理角度研究环评管理制度第16-18页
第二章 我国环评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阳宗海污染事件的剖析第18-36页
 一、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18-19页
  (一) 环境影响评价第18页
  (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18-19页
  (三) “三同时”制度第19页
 二、我国环评管理制度体系第19-24页
  (一) 环评管理制度的政策框架第21-22页
  (二) 环评制度管理体系第22-24页
   1. 标准体系及技术规范第22页
   2. 技术服务体系第22-23页
   3. 行政审批体系第23-24页
   4. 公众参与第24页
 三、我国环评管理制度所取得的成绩第24-25页
 四、阳宗海砷污染事件暴露出我国环评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5-35页
  (一) 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始末第25-26页
  (二) 阳宗海事件暴露环评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第26-35页
   1. 政府缺乏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机制第26-27页
   2. 建设项目环评介入时机不当,环评流于形式第27-28页
   3. 主体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规划滞后,建设项目无序开发第28-29页
   4. 法律责任责罚不对称,且违法成本低第29-30页
   5. 缺乏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机制第30-31页
   6. “三同时”管理权责不清,环保重审批,轻监管第31-32页
   7. 环境影响文件编制质量差,影响环评制度公信力第32-33页
   8. 人员的能力建设不足第33-34页
   9. 环评管理信息系统未建立,信息交流不对称第34-35页
 五、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我国环评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政策执行的视角第36-53页
 一、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第36-37页
 二、环评管理制度缺陷第37-42页
  (一) 我国环评管理制度的立法本位以行政审批为核心第37-39页
   1. 环评审批受其它因素左右第38页
   2. 缺少必要的审批标准,环评审批随意性大第38-39页
  (二) 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的局限性第39-40页
   1. 建设项目环评不能从源头介入项目决策中第39页
   2. 建设项目环评对若干项目开发活动累积影响的评价乏力第39页
   3. 没有将项目的环境影响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结合考虑第39-40页
  (三) 我国缺乏完善的规划体制第40-42页
   1. 规划制定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第40-41页
   2. 规划管理的问题第41页
   3. 规划体系的复杂性,规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第41-42页
 三、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政策执行力第42-47页
  (一) 环评管理制度与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关系第42-43页
   1. 环评管理制度是环境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43页
   2. 环境管理体制是环评管理制度实施的保障第43页
  (二)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第43-47页
   1. 地方环保部门缺乏独立性,环评的“一票否决权”难以实现第43-44页
   2. 缺乏环保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交流不对称第44页
   3. 资金的保障机制难以实理管理目标第44-45页
   4. 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建设不足第45-46页
   5. 缺乏对地方环保管理部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第46-47页
 四、目标群体的利益博弈第47-50页
  (一) 政绩观和发展观取向偏差第48-49页
  (二) 目标群体对制度的认识不到位,遵从度低第49-50页
 五、政策执行的环境不理想第50-51页
  (一) “政策漏洞”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第50页
  (二) 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第50-51页
 六、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环评管理制度的对策:基于比较分析的措施第53-72页
 一、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53-59页
  (一)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53-57页
   1、美国第53-55页
   2、俄罗斯第55-56页
   3、日本第56页
   4、加拿大第56-57页
  (二) 外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趋势及借鉴第57-59页
   1、由建设环评向战略环评发展第57页
   2、强调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一体化评价第57-58页
   3、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性第58页
   4、公众参与机制成为全球公认的环保准则第58-59页
 二、我国应建立健全战略环评制度第59-66页
  (一) 可持续发展呼唤战略环评第59-60页
  (二) 中国开展战略环评的必要性分析第60-61页
   1、战略环评弥补建设项目环评的不足第60页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第60-61页
  (三) 我国战略环评的实施形式——规划环评第61-62页
  (四) 我国开展战略环评的可行性分析:云南省大理市的经验第62-63页
   1. 战略环评的建议被政府决策采纳第62-63页
   2. 指导重大项目建设第63页
  (五) 完善战略环评制度第63-66页
   1、加强我国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研究,提高评价质量第63-64页
   2、健全规划环评实施的保障体系第64-65页
   3、提高我国规划环评的有效执行力第65-66页
 三、完善环评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第66-68页
  (一) 建立环境功能区划制度,加强环境敏感区环境准入管理第66-67页
  (二) 借助司法手段,强化环境执法第67-68页
 四、加强环境监管第68-70页
  (一) 环保部门权责明确,使环境监管落实到位第68页
  (二) 建立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的环境管理模式第68-70页
   1. 环境审计是第三方的独立监督,是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监督第68-69页
   2. 环境审计的开展是企业控制或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需要第69页
   3.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第69-70页
 五、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运行机制第70-71页
  (一) 完善的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形成高效有力的执行系统第70页
  (二)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使环评和“三同时”信息在环保系统的纵横向有效传递第70-71页
 六、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束语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生物法治理滇池水厂藻渣的基础研究
下一篇: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