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大路坝地震)崩塌滑坡调查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记载 | 第10-1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 第16-32页 |
2.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6-20页 |
2.2 区域新构造 | 第20-25页 |
2.3 区域主要断裂带 | 第25-32页 |
第三章 大路坝地震诱发崩塌滑坡调查 | 第32-46页 |
3.1 小南海崩滑体 | 第33-39页 |
3.2 掌上界崩塌滑坡 | 第39-42页 |
3.3 汪大海崩塌滑坡 | 第42-43页 |
3.4 活龙坪崩塌滑坡 | 第43-45页 |
3.5 地震崩塌滑坡调查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大路坝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成因机制分析 | 第46-59页 |
4.1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46-54页 |
4.2 坡体岩层特征 | 第54-56页 |
4.3 地形条件 | 第56-57页 |
4.4 气候条件 | 第57页 |
4.5 形成机制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小南海山体原始形态恢复与崩塌体体积计算 | 第59-75页 |
5.1 小南海山体原始形态恢复过程 | 第59-67页 |
5.2 小南海崩塌体体积计算 | 第67-75页 |
第六章 小南海原始山体稳定性分析 | 第75-83页 |
6.1 模型及参数 | 第75-78页 |
6.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存在问题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9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