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气象学论文

夏季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15页
        1.2.1 对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认识第12-13页
        1.2.2 两大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第13页
        1.2.3 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气候影响第13-14页
        1.2.4 两大洋共同的气候影响第14-15页
        1.2.5 海洋性大陆的气候变动及其影响因子第15页
    1.3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17-23页
    2.1 资料说明第17页
    2.2 统计分析方法及其检验第17-20页
        2.2.1 回归分析及F检验第17-18页
        2.2.2 线性倾向估计第18-19页
        2.2.3 小波分析第19-20页
    2.3 动力学诊断方法第20-21页
        2.3.1 大气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计算第20-21页
        2.3.2 整层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计算第21页
    2.4 ENSO指数计算方法第21-23页
第三章 夏季赤道太平洋三极型和偶极型SSTA变化及其与MC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第23-35页
    3.1 新指数的构建及其周期分析第23-25页
    3.2 EM及EPN型海温异常及相关的环流分布第25-28页
    3.3 EM及EPN型海温异常的加热异常分布第28-31页
    3.4 EM及EPN型海温异常的气候影响第31-33页
    3.5 结论与讨论第33-34页
    附录第34-35页
第四章 夏季印度洋海盆模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滤除同期ENSO信号第35-47页
    4.1 扣除ENSO信号后的印度洋海盆模IOBM第35-42页
        4.1.1 印度洋区域大气垂直运动与IOBM第35-38页
        4.1.2 修正的IOBM指数第38-41页
        4.1.3 IOBM与非绝热加热异常第41-42页
    4.2 扣除ENSO同期影响的IOBM对MC区域气候的影响第42-45页
        4.2.1 夏季MC区域降水异常第42-43页
        4.2.2 夏季MC区域环流异常第43-45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45-47页
第五章 夏季印度洋海盆模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滤除超前ENSO信号第47-58页
    5.1 扣除超前ENSO信号后的印度洋海盆模IOBM第47-51页
        5.1.1 修正的IOBM指数第47-50页
        5.1.2 修正的IOBM与非绝热加热异常第50-51页
    5.2 扣除ENSO超前影响的IOBM对MC区域气候的影响第51-55页
        5.2.1 夏季MC区域降水变化第51-52页
        5.2.2 夏季MC区域环流变化第52-54页
        5.2.3 夏季MC区域地面热量通量变化第54-55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55-5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第58-62页
    6.1 结论第58-61页
        6.1.1 构建了夏季赤道太平洋三极型和偶极型SSTA指数组并揭示出赤道太平洋不同的SSTA分布型与MC区域气候异常存在密切联系第58-59页
        6.1.2 夏季滤除ENSO后的印度洋海盆模与MC区域降水异常的联系密切第59-61页
    6.2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第61页
    6.3 工作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3页
致谢第73-75页
作者简介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次华南飑线的动热力和云微物理特征及演变的模拟研究
下一篇:ENSO与NAO关系的复杂性及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