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压电复合材料第13-19页
        1.2.1 压电复合材料概况第13-14页
        1.2.2 压电复合材料分类第14页
        1.2.3 1-3 型压电复合材料第14-16页
        1.2.4 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第16-18页
        1.2.5 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第18-19页
    1.3 声发射检测第19-21页
        1.3.1 声发射技术概论第19-20页
        1.3.2 声发射技术发展现状第20-21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第22-28页
    2.1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第22-23页
    2.2 仪器设备第23-24页
    2.3 实验材料第24页
    2.4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第24-25页
    2.5 1-3 型压电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第25-28页
        2.5.1 压电性能第25页
        2.5.2 介电性能第25-26页
        2.5.3 正交异性第26-28页
第三章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第28-46页
    3.1 压电相高度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28-32页
        3.1.1 试样制备第28-29页
        3.1.2 高度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压电性能的影响第29-30页
        3.1.3 高度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0-31页
        3.1.4 高度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机电耦合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3.2 压电相的宽度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第32-36页
        3.2.1 试样制备第32-33页
        3.2.2 宽度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压电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3.2.3 宽度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3.2.4 宽度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机电耦合性能的影响第35-36页
    3.3 基体配合比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第36-40页
        3.3.1 试样制备第36-37页
        3.3.2 基体配合比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压电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3.3.3 基体配合比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3.3.4 基体配合比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机电耦合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3.4 压电相的并联级数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第40-45页
        3.4.1 试样制备第40页
        3.4.2 压电相并联级数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压电性能的影响第40-42页
        3.4.3 压电相的并联级数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2-43页
        3.4.4 压电相的并联级数对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机电耦合性能的影响第43-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正交异性特性与机理研究第46-56页
    4.1 实验过程第46-47页
    4.2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正交异性特性第47-52页
        4.2.1 不同尺寸的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电压信号响应第47-49页
        4.2.2 不同基体配合比的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电压信号响应第49-51页
        4.2.3 不同并联级数的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电压信号响应第51-52页
    4.3 1-3 型压电复合材料的本构方程第52-53页
    4.4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第53页
    4.5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复合材料的本构方程第53-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1-3 型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制备及性能研究第56-74页
    5.1 实验材料第56页
    5.2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的制备第56-59页
        5.2.1 压电元件的选取及制备第57页
        5.2.2 匹配层的制备第57-58页
        5.2.3 背衬层的制备第58-59页
        5.2.4 屏蔽层的制备第59页
    5.3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特性研究第59-61页
        5.3.1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的正交异性第59-60页
        5.3.2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的带宽第60-61页
    5.4 声发射检测试验的参数设置第61-62页
        5.4.1 门槛设置第61-62页
        5.4.2 定时参数设置第62页
    5.5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压电传感器的性能研究第62-70页
        5.5.1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不同角度及距离声发射信号响应第63-64页
        5.5.2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的声发射信号衰减第64-65页
        5.5.3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不同角度声发射信号响应第65-67页
        5.5.4 不同被测介质对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的信号响应第67-68页
        5.5.5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的可测距离第68-69页
        5.5.6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的重复性研究第69-70页
    5.6 正交异性压电传感器的线性定位第70-72页
    5.7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8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6页
致谢第86-88页
附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Co2O4(M=Ni,Cu,Zn)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Ta2O5对Ti/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