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根据 | 第16-24页 |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一)养老服务 | 第16页 |
(二)失能、半失能老人 | 第16页 |
(三)养老模式 | 第16页 |
(四)医养结合 | 第16-18页 |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理论根据 | 第18-2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保障思想 | 第18-19页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19-21页 |
(三)中国传统孝道思想 | 第21页 |
(四)西方国家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30页 |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要建立适合老年人发展的养老模式 | 第24-25页 |
(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居高不下,需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 第25页 |
(三)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强烈需求,促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 第25-26页 |
(四)养老机构床位有限、服务不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 第26页 |
(五)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需要发展模式多样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 第26-27页 |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行性 | 第27-30页 |
(一)国家财政对养老和医疗卫生的支持,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基础 | 第27页 |
(二)医改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动力 | 第27-28页 |
(三)国家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39页 |
一、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现状 | 第30-34页 |
(一)“养中有医”模式 | 第30-31页 |
(二)“医中有养”模式 | 第31页 |
(三)“医联结合”模式 | 第31-32页 |
(四)“养医签约”模式 | 第32页 |
(五)“两院一体”模式 | 第32-33页 |
(六)“居家巡诊”模式 | 第33-34页 |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4-39页 |
(一)“医养结合”相关服务专业人才不足 | 第34-35页 |
(二)社会参与度低,资金投入不足 | 第35页 |
(三)“医养结合”相关制度发展缓慢 | 第35-36页 |
(四)养老机构资源闲置 | 第36页 |
(五)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6-37页 |
(六)国家相关立法滞后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启示 | 第39-43页 |
一、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 第39-41页 |
(一)美国 | 第39页 |
(二)日本 | 第39-40页 |
(三)澳大利亚 | 第40-41页 |
(四)德国 | 第41页 |
二、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 第41-43页 |
(一)建立居家养老为主的家庭养老模式 | 第41-42页 |
(二)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筹资模式 | 第42页 |
(三)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 第42页 |
(四)建立相关护理保险机制 | 第42页 |
(五)培养专门的医护人员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 第43-49页 |
一、个人层面 | 第43-44页 |
(一)转变养老机构内的从业人员的思想 | 第43页 |
(二)转变老年人的思想 | 第43-44页 |
二、机构层面 | 第44-45页 |
(一)建立照护人员的竞争机制 | 第44-45页 |
(二)建立有序的人才培训机制 | 第45页 |
三、社会层面 | 第45-47页 |
(一)整合医养资源,鼓励模式创新 | 第45-46页 |
(二)鼓励全社会参与,拓宽融资渠道 | 第46页 |
(三)培养“医养结合”型专业人才 | 第46-47页 |
四、政府层面 | 第47-49页 |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 第47页 |
(二)加强对各部门的监督管理 | 第47-48页 |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论文著作 | 第55-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