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测向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国内外设备分析 | 第16-20页 |
1.2.1 德国RT-600 | 第16-18页 |
1.2.2 德国DFS2400 | 第18-19页 |
1.2.3 日本JQE-103 | 第19页 |
1.2.4 德国PA055 | 第19-20页 |
1.3 多普勒测向技术现状 | 第20-21页 |
1.4 多普勒测向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无线电测向系统 | 第24-38页 |
2.1 无线电测向方法概述 | 第24-25页 |
2.2 L型基线干涉仪测向 | 第25-28页 |
2.2.1 测向原理 | 第25-27页 |
2.2.2 误差分析 | 第27-28页 |
2.2.3 优劣势分析 | 第28页 |
2.3 双通道多普勒测向系统 | 第28-31页 |
2.3.1 测向原理 | 第28-29页 |
2.3.2 测向算法 | 第29-31页 |
2.3.3 优劣势分析 | 第31页 |
2.4 单通道多普勒测向系统 | 第31-34页 |
2.4.1 测向原理 | 第31-32页 |
2.4.2 测向算法 | 第32-34页 |
2.4.3 优劣势分析 | 第34页 |
2.5 分析不圆性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多普勒测向关键技术 | 第38-60页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第38-42页 |
3.1.1 传统多普勒测向方案 | 第38-39页 |
3.1.2 本文多普勒测向方案 | 第39-41页 |
3.1.3 两种方案对比 | 第41-42页 |
3.2 数据预处理设计 | 第42-43页 |
3.3 分组矢量法设计 | 第43-45页 |
3.4 旋转矢量法设计 | 第45-46页 |
3.5 参数优化 | 第46-59页 |
3.5.1 采样频率的选择 | 第46-48页 |
3.5.2 天线孔径的选择 | 第48-50页 |
3.5.3 天线旋转速度的选择 | 第50-52页 |
3.5.4 采样点数的选择 | 第52页 |
3.5.5 输入信噪比的选择 | 第52-53页 |
3.5.6 通道相位差异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3.5.7 通道幅度差异性的影响 | 第55-58页 |
3.5.8 频偏对测向精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多普勒测向机的实现 | 第60-82页 |
4.1 数字中频处理板的实现 | 第60-65页 |
4.1.1 总体架构 | 第60-61页 |
4.1.2 关键模块 | 第61-65页 |
4.2 三级带通滤波器设计 | 第65-67页 |
4.3 载波频率估计方法设计 | 第67-70页 |
4.4 锁相环设计 | 第70-73页 |
4.5 解决不圆性问题 | 第73-75页 |
4.5.1 解决方法 | 第74页 |
4.5.2 实现效果 | 第74-75页 |
4.6 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75-78页 |
4.7 测试结果 | 第78-80页 |
4.7.1 高低温和待机时间测试 | 第79-80页 |
4.7.2 测向精度测试 | 第80页 |
4.8 性能指标 | 第80-81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总结展望 | 第82-84页 |
5.1 主要工作 | 第82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82-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