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消弧线圈的补偿原理及自动调谐系统的构成 | 第14-26页 |
| 2.1 消弧线圈的补偿原理 | 第14-21页 |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的分析 | 第14-16页 |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的分析 | 第16-21页 |
| 2.2 消弧线圈的自动调谐 | 第21-24页 |
| 2.3 自动调谐系统的构成 | 第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变频恒流注入信号源的原理设计与实现 | 第26-39页 |
| 3.1 注入信号源的拓扑结构 | 第26-27页 |
| 3.2 注入信号源的硬件设计 | 第27-36页 |
| 3.2.1 控制器的选择 | 第27-29页 |
| 3.2.2 整流桥的设计 | 第29-30页 |
| 3.2.3 逆变桥的选型 | 第30-35页 |
| 3.2.4 信号调理电路 | 第35页 |
| 3.2.5 存储器的扩展 | 第35-36页 |
| 3.3 注入信号源的软件设计 | 第36-3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励磁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9-62页 |
| 4.1 励磁子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39-43页 |
| 4.1.1 系统结构 | 第39页 |
| 4.1.2 三相整流桥工作原理 | 第39-41页 |
| 4.1.3 可控硅元件电压和电流的选择 | 第41-43页 |
| 4.2 励磁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43-48页 |
| 4.3 励磁子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48-61页 |
| 4.3.1 PI 控制算法研究 | 第48-57页 |
| 4.3.2 基于 C 语言的 DSP 编程 | 第57-59页 |
| 4.3.3 基于 VHDL 的 FPGA 编程 | 第59-6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主控检测子系统及 CAN 通讯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第62-78页 |
| 5.1 主控检测子系统的设计实现 | 第62-71页 |
| 5.2 CAN 通讯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第71-7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92页 |
| 6.1 10KV 模拟电网简介 | 第78-79页 |
| 6.2 变频恒流信号源输出波形发生实验 | 第79-82页 |
| 6.3 励磁子系统励磁电流测试实验 | 第82-87页 |
| 6.3.1 FPGA 触发脉冲实验 | 第83-86页 |
| 6.3.2 励磁电流测试实验 | 第86-87页 |
| 6.4 电网对地电容电流测量实验 | 第87-90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 7.1 结论 | 第92页 |
| 7.2 展望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附录一 | 第99-100页 |
| 附录二 | 第100-101页 |
| 附录三 | 第101-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