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二张”创作的同质性比较 | 第12-27页 |
(一) 同质的文学定位 | 第13-15页 |
(二) 同质的传统意识 | 第15-22页 |
(三) 同质的传播途径 | 第22-23页 |
(四) 同质的现代性追求 | 第23-27页 |
二、“二张”创作的相异性考辨 | 第27-43页 |
(一) 相异的创作心态 | 第27-30页 |
(二) 相异的世情描摹 | 第30-32页 |
(三) 相异的女性塑造 | 第32-36页 |
(四) 相异的现代性进程 | 第36-43页 |
三、“二张”创作的背景资源探寻 | 第43-54页 |
(一) 身世背景 | 第43-46页 |
(二) 身世背景 | 第46-48页 |
(三) 流派背景 | 第48-51页 |
(四) 哲学背景 | 第51-54页 |
四、“二张”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评估 | 第54-59页 |
(一) “制高点”的现代性位置 | 第54页 |
(二) 对通俗文学发展的启示 | 第54-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