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张志真老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 第11-17页 |
1 《素问》《灵枢》 | 第12-13页 |
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第13-14页 |
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 | 第14-15页 |
4 《通俗伤寒论》《温病条辨》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张志真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和研究 | 第17-50页 |
1 张志真老师学术思想概述 | 第17-19页 |
1.1 “脏腑阴阳失调,正虚邪实交争,气机升降失序” | 第17页 |
1.2 “调治阴阳,以平为期” | 第17-19页 |
2 张志真老师临床经验总结 | 第19-50页 |
2.1 张志真老师分期辨证治疗白塞病 | 第19-33页 |
2.2 从阴虚内燥论治干燥综合征 | 第33-35页 |
2.3 张志真老师治疗认知功能减退的临床经验 | 第35-36页 |
2.4 张志真老师治疗中风后遗症 | 第36-38页 |
2.5 张志真老师治疗震颤 | 第38-40页 |
2.6 张志真老师治疗脊髓疾病 | 第40-45页 |
2.7 发热类疾病 | 第45-47页 |
2.8 张志真老师脉诊经验 | 第47-50页 |
第三部分 张志真老师治疗白塞病慢性反复期的用药研究 | 第50-85页 |
综述 白塞病现代研究概况 | 第53-61页 |
1 白塞病的临床特点 | 第53页 |
2 白塞病的发病机理 | 第53页 |
3 白塞病的临床分型 | 第53-56页 |
3.1 眼病 | 第53-54页 |
3.2 消化道病变 | 第54页 |
3.3 血管病变 | 第54页 |
3.4 神经系统病变 | 第54-55页 |
3.5 心脏病变 | 第55页 |
3.6 其他 | 第55-56页 |
4 中医研究现状 | 第56-58页 |
4.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认识 | 第56页 |
4.2 中医辨证分型 | 第56页 |
4.3 中医临床分期 | 第56-57页 |
4.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61页 |
2 诊疗标准 | 第61-62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61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61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61-6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3.1 病例数据采集 | 第62页 |
3.2 建立结构化数据库 | 第62-64页 |
4 统计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结论 | 第65-77页 |
1 结果 | 第65-75页 |
1.1 病例资料症状频次 | 第65页 |
1.2 疾病分型 | 第65-66页 |
1.3 中医证型分布 | 第66-75页 |
2 结论 | 第75-77页 |
2.1 老师治疗不完全型白塞病的基本处方和药物组成 | 第75-76页 |
2.2 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率较高 | 第76页 |
2.3 清热解毒清利咽喉药物的使用占很高比例 | 第76页 |
2.4 着眼于睡眠障碍,由交通心肾入手调整免疫紊乱 | 第76-77页 |
讨论 | 第77-85页 |
1 白塞病中医证候、病机分析 | 第77-78页 |
1.1 白塞病临床表现的认识 | 第77页 |
1.2 白塞病与狐惑病的差异 | 第77页 |
1.3 白塞病以湿热为基本病机 | 第77-78页 |
2 张志真老师白塞病基本处方分析 | 第78-83页 |
2.1 白塞病的中医分期论治 | 第78-79页 |
2.2 关于化瘀散结药物的探讨 | 第79-80页 |
2.3 关于清热药物的探讨 | 第80-82页 |
2.4 关于祛湿药物的探讨 | 第82页 |
2.5 关于养阴药物的探讨 | 第82-83页 |
2.6 关节疼痛的常用药物探讨 | 第83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研究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