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蓝牙安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7-8页 |
1.2 相关领域的现状 | 第8页 |
1.3 论文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 第8-9页 |
2 蓝牙简介 | 第9-16页 |
2.1 蓝牙及SIG | 第9-10页 |
2.2 蓝牙跳频 | 第10-13页 |
2.2.1 两大跳频系统走向统一 | 第10-11页 |
2.2.2 蓝牙时钟 | 第11-12页 |
2.2.3 蓝牙跳频序列 | 第12-13页 |
2.3 蓝牙网络 | 第13页 |
2.4 蓝牙协议体系结构 | 第13-15页 |
2.4.1 链路管理器协议 | 第14页 |
2.4.2 L2CAP | 第14页 |
2.4.3 服务发现协议 | 第14-15页 |
2.5 蓝牙技术的应用 | 第15-16页 |
3 蓝牙安全性概述 | 第16-18页 |
3.1 链路层安全四实体 | 第16页 |
3.1.1 蓝牙设备地址(BD_ADDR) | 第16页 |
3.1.2 随机数(RAND) | 第16页 |
3.1.3 链路字/链路密钥(LinkKey) | 第16页 |
3.1.4 实际加密字(K'_C) | 第16页 |
3.2 安全模式 | 第16-18页 |
3.2.1 安全模式1(无安全模式) | 第17页 |
3.2.2 安全模式2(应用级安全性) | 第17页 |
3.2.3 链路级安全模式 | 第17-18页 |
4 密钥管理 | 第18-23页 |
4.1 初始化过程 | 第18页 |
4.2 链路字的分类 | 第18页 |
4.3 产生链路字的算法 | 第18-20页 |
4.3.1 E21算法 | 第18-19页 |
4.3.2 E22算法 | 第19-20页 |
4.4 链路字的生成及传递过程 | 第20-23页 |
4.4.1 初始字的生成及传递过程 | 第20页 |
4.4.2 主单元字的生成及传递过程 | 第20-21页 |
4.4.3 单元字的生成及传递过程 | 第21页 |
4.4.4 组合字的生成及传递过程 | 第21-23页 |
5 配对及鉴权 | 第23-28页 |
5.1 配对过程 | 第23-24页 |
5.1.1 配对情形 | 第24页 |
5.1.2 创建链路字 | 第24页 |
5.2 鉴权过程 | 第24-25页 |
5.3 鉴权算法E_1 | 第25-28页 |
6 加密 | 第28-37页 |
6.1 蓝牙系统的加密模式 | 第28-29页 |
6.1.1 当前链路字为半永久性链路字 | 第28页 |
6.1.2 当前链路字为主单元字 | 第28-29页 |
6.2 加密字长度的协商 | 第29页 |
6.3 加密概念 | 第29-31页 |
6.4 加密算法 | 第31-35页 |
6.4.1 LFSR初始化 | 第32-35页 |
6.4.2 产生密钥流序列 | 第35页 |
6.5 加密的开始与停止 | 第35-37页 |
6.5.1 加密开始 | 第35-36页 |
6.5.2 加密停止 | 第36-37页 |
7 蓝牙安全性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案 | 第37-47页 |
7.1 初始字 | 第37-40页 |
7.2 单元字 | 第40-42页 |
7.3 鉴权过程 | 第42-45页 |
7.4 蓝牙设备地址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