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公路隧道工程安全管理研究及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研究 | 第15-32页 |
2.1 地质分析预测法 | 第15-18页 |
2.1.1 地面地质调查 | 第15页 |
2.1.2 掌子面地质调查 | 第15-17页 |
2.1.3 超前水平钻探 | 第17-18页 |
2.2 地震波反射法 | 第18-20页 |
2.2.1 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2.2 两种地震波反射法的对比 | 第19-20页 |
2.3 地质雷达对隧道不良地质的响应特征 | 第20-22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2.3.2 地质雷达预报特征 | 第21-22页 |
2.4 瞬变电磁法对隧道不良地质的响应特征 | 第22-23页 |
2.4.1 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4.2 瞬变电磁法对不良地质的响应特征 | 第23页 |
2.5 实例分析 | 第23-32页 |
2.5.1 地质雷达探测不良地质典型案例 | 第23-26页 |
2.5.2 TGP206 探测不良地质案例 | 第26-31页 |
2.5.3 我国地质超前预报方面的不足与建议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隧道拱顶空洞质量控制研究 | 第32-46页 |
3.1 隧道工程拱顶空洞受力分析研究 | 第32-35页 |
3.1.1 隧道施工工程中得数值模拟方法 | 第32页 |
3.1.2 开挖过程中开挖应力的影响模拟 | 第32-33页 |
3.1.3 施工过程的模拟 | 第33-34页 |
3.1.4 释放荷载的计算 | 第34-35页 |
3.2 隧道拱顶岩溶处理 | 第35-36页 |
3.2.1 基本规定 | 第35页 |
3.2.2 具体处理措施 | 第35-36页 |
3.3 隧道光面爆破超挖导致拱顶空洞处理 | 第36-38页 |
3.3.1 超挖时对隧道施工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3.2 控制隧道拱顶超挖的措施 | 第37-38页 |
3.4 隧道衬砌脱空处理 | 第38-41页 |
3.4.1 二次衬砌脱空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3.4.2 预防措施 | 第39-41页 |
3.5 实例分析 | 第41-46页 |
第四章 隧道工程应急指挥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第46-59页 |
4.1 隧道工程人员检测技术 | 第46-47页 |
4.1.1 需求分析 | 第46页 |
4.1.2 目标实现 | 第46页 |
4.1.3 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 第46页 |
4.1.4 隧道人员检测技术总体设计 | 第46-47页 |
4.1.5 人员检测技术软硬件实现 | 第47页 |
4.2 隧道工程视频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技术 | 第47-52页 |
4.2.1 视频图像技术组成 | 第48页 |
4.2.2 视频图像技术硬件实现 | 第48-49页 |
4.2.3 视频图像子系统软件实现 | 第49-52页 |
4.3 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原则 | 第52-53页 |
4.3.1 确保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技术兼容 | 第52-53页 |
4.3.2 确保各系统之间的网络融合和信息交换 | 第53页 |
4.3.3 确保模块化、开放性、可扩展性 | 第53页 |
4.4 应急指挥系统构建策略 | 第53-54页 |
4.5 山西西山隧道应急指挥与救援系统功能结构 | 第54-59页 |
4.5.1 施工人员身份识别与定位功能实现 | 第55-56页 |
4.5.2 视频图像采集与分析功能实现 | 第56-57页 |
4.5.3 多源异构数据存储与调用功能实现 | 第57页 |
4.5.4 应急指挥功能实现 | 第57页 |
4.5.5 山西西山隧道智能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处理流程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9页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