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产品价格与市场论文

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16页
        1.3.1 国内研究动态第12-15页
        1.3.2 国外研究动态第15-16页
        1.3.3 研究述评第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5.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6 主要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第19-27页
    2.1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19-20页
        2.1.2 市场化理论第20页
        2.1.3 产权理论第20-21页
        2.1.4 交易费用理论第21页
        2.1.5 交易费用理论第21-22页
    2.2 粮食市场体系的运行机制第22-23页
    2.3 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第23-27页
        2.3.1 统一性第23-24页
        2.3.2 开放性第24-25页
        2.3.3 竞争性第25页
        2.3.4 有序性第25-27页
第三章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第27-42页
    3.1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的演进第27-31页
        3.1.1 解放初期的自由购销阶段(1949年~1952年)第27页
        3.1.2 统购统销阶段(1953年~1978年)第27-28页
        3.1.3 粮食市场恢复阶段(1979年~1989年)第28页
        3.1.4 粮食市场的发展阶段(1990年~2004年)第28-30页
        3.1.5 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004年~)第30-31页
    3.2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的现状第31-35页
        3.2.1 粮食流通数量增多第31-32页
        3.2.2 形成了多层次的粮食市场结构第32-33页
        3.2.3 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第33-35页
        3.2.4 粮食市场交易方式多样化第35页
    3.3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第35-42页
        3.3.1 市场主体方面: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第35-36页
        3.3.2 市场结构方面:粮食市场发展仍需完善第36-37页
        3.3.3 市场调控方面:粮食市场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第37-39页
        3.3.4 市场机制方面:粮食价格机制仍需完善第39-40页
        3.3.5 市场环境方面:粮食市场发展环境不够理想第40-42页
第四章 国外粮食市场体系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42-48页
    4.1 国外粮食市场体系发展经验第42-46页
        4.1.1 北美模式:以美国为例第42-43页
        4.1.2 东亚模式:以日本为例第43-45页
        4.1.3 欧盟模式:以法国为例第45-46页
    4.2 国外粮食市场体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第46-48页
        4.2.1 实行粮食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第46页
        4.2.2 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中介组织的作用第46-47页
        4.2.3 健全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第47页
        4.2.4 明确并有效贯彻国家粮食调控第47页
        4.2.5 高效有力的法律保障第47-48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的原则及宏观对策第48-61页
    5.1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的原则第48-49页
        5.1.1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第48页
        5.1.2 统筹兼顾的原则第48-49页
        5.1.3 公平开放透明与监管并重的原则第49页
    5.2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的对策第49-61页
        5.2.1 发挥多元化市场主体经济活力第49-51页
        5.2.2 加快粮食市场的建设第51-52页
        5.2.3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健全粮食宏观调控第52-54页
        5.2.4 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第54-56页
        5.2.5 全面发展农村粮食市场第56-57页
        5.2.6 加强法律法规和道德信用建设第57-59页
        5.2.7 创造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敏性两亲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聚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下一篇:电化学测量碱度和pH缓冲容量方法的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