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资信评级行业利益冲突问题的法律规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资信评级的基本理论第13-23页
 一、资信评级相关的基本概念第13-16页
  (一) 资信第13-14页
  (二) 资信评级第14-15页
  (三) 资信评级行业的利益冲突第15-16页
 二、支持资信评级的经济理论第16-19页
  (一) 有效市场假定第16-17页
  (二) 市场有效的运行机制——信息分配第17页
  (三) 信息的交易成本第17-18页
  (四) 信息不对称第18页
  (五) 声誉资本第18-19页
 三、资信评级机构与相关中介机构的区别第19-21页
  (一) 资信评级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区别第19页
  (二) 资信评级机构与股票分析师的区别第19-20页
  (三) 资信评级机构与企业信用调查机构的区别第20页
  (四) 资信评级机构与金融出版商的区别第20页
  (五) 资信评级机构与投资银行的区别第20-21页
 四、资信评级机构的作用和属性第21-23页
  (一) 资信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第21-22页
  (二) 资信评级机构的属性第22-23页
第二章 资信评级行业发展史与利益冲突问题的演变第23-34页
 一、资信评级行业的诞生(1929 年之前)第23-25页
  (一) 经济背景第23-24页
  (二) 资信评级行业诞生第24-25页
 二、资信评级行业发展初期(1929 年——1968 年)第25-26页
  (一) 经济背景第25页
  (二) 监管政策第25页
  (三) 监管措施与利益冲突的形成第25-26页
 三、资信评级行业霸权确立(1968 年——2001 年)第26-29页
  (一) 经济背景第26页
  (二) 监管政策第26-27页
  (三) 行业霸权的确立与利益冲突的加剧第27-29页
 四、资信评级行业地位与作用的反思(2001 年至今)第29-30页
  (一) 经济背景第29页
  (二) 监管政策第29页
  (三) 以利益冲突规范为核心的资信评级行业监管体系确立第29-30页
 五、资信评级行业影响及利益冲突问题的国际化第30-32页
  (一) 三大评级机构的国际化第30-31页
  (二) 世界各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建立第31页
  (三) 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外部评级的使用第31-32页
 六、资信评级机构准监管者地位的形成及问题第32-34页
第三章 资信评级行业利益冲突及其规范第34-46页
 一、资信评级行业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第34-37页
  (一) 个体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私益优先的价值取向第34-35页
  (二) 准监管者地位对资信评级机构的期望——公益至上的价值取向第35-36页
  (三) 最根本的利益冲突——私益和公益的价值冲突第36-37页
 二、不同层面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及分析第37-41页
  (一) 价值目标的利益冲突第37-38页
  (二) 盈利模式的利益冲突第38-40页
  (三) 业务类型的利益冲突第40页
  (四) 公司治理层面的利益冲突第40-41页
 三、利益冲突问题的规制措施及评析第41-46页
  (一) 价值目标利益冲突的规制措施第41-43页
  (二) 付费模式利益冲突的规制措施第43-44页
  (三) 业务类型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利益冲突的规制措施第44-46页
第四章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发展及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第46-57页
 一、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第46-51页
  (一)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发展厉史第46-47页
  (二)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现状与监管制度第47-49页
  (三)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当前存在问题第49-51页
 二、发展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重要性第51-53页
  (一) 发展债券资本市场的需要第51页
  (二)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第51-52页
  (三)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需要第52页
  (四) 参与金融业国际竞争的需要第52-53页
 三、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发展与利益冲突规制的法律思考第53-57页
  (一) 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第53页
  (二) 发展完备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第53-54页
  (三) 建设统一的监管机关和监管规则体系第54页
  (四) 建设实力强大的资信评级机构第54页
  (五) 建设具有相应技能和操守的评级从业人员队伍第54-55页
  (六) 适应盈利模式的确保评级机构抵御不当影响的制度第55页
  (七) 具有可执行性的责任追究制度第55-56页
  (八) 建立完善的防火墙和信息披露制度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8-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投资者保护之完善
下一篇: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