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 第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1 博弈论 | 第14页 |
1.5.2 案例分析法 | 第14-15页 |
1.6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概念框架、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概念框架 | 第17页 |
2.1.1 市郊铁路 | 第17页 |
2.1.2 合作机制 | 第17页 |
2.2 市郊铁路发展的合作机制综述 | 第17-21页 |
2.2.1 市郊铁路投资建设时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 | 第18-19页 |
2.2.2 市郊铁路运营时与合作机制相关的管理体制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2.2.3 市郊铁路补贴时的合作机制分析 | 第20-21页 |
2.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1-22页 |
2.4 博弈论介绍 | 第22-25页 |
2.4.1 博弈论理论介绍 | 第22-23页 |
2.4.2 博弈论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页 |
2.4.3 博弈论对市郊铁路合作机制问题的研究 | 第23-25页 |
3 国外发展市郊铁路的合作机制 | 第25-42页 |
3.1 国外市郊铁路发展与合作机制总述 | 第25-28页 |
3.2 西班牙市郊铁路的合作机制 | 第28-32页 |
3.3 东京市郊铁路的发展 | 第32-36页 |
3.3.1 东京市郊铁路发展概况 | 第32-34页 |
3.3.2 东京市郊铁路的合作机制 | 第34-36页 |
3.4 法国市郊铁路的发展 | 第36-39页 |
3.4.1 法国市郊铁路发展概况 | 第36-37页 |
3.4.2 法国市郊铁路的合作机制 | 第37-39页 |
3.5 美国市郊铁路的发展 | 第39-40页 |
3.5.1 美国市郊铁路发展概况 | 第39页 |
3.5.2 美国市郊铁路的合作机制 | 第39-40页 |
3.6 国际经验小结 | 第40-42页 |
4 我国市郊铁路合作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42-53页 |
4.1 市郊铁路投资建设时的合作机制 | 第42-47页 |
4.1.1 建设时两部门积极性不足的合作机制问题 | 第43-46页 |
4.1.2 引入第三方高层综合交通管理部门完善合作机制 | 第46-47页 |
4.2 市郊铁路运营时的合作机制 | 第47-49页 |
4.2.1 运营时铁路部门不积极行动的合作机制问题 | 第47-49页 |
4.2.2 政府承诺采用绩效补贴完善合作机制 | 第49页 |
4.3 市郊铁路补贴时的合作机制 | 第49-52页 |
4.3.1 补贴时铁路部门上报虚假信息的合作机制问题 | 第49-50页 |
4.3.2 引入第三方审查监督机构完善合作机制 | 第50-52页 |
4.4 市郊铁路合作机制小结 | 第52-53页 |
5 案例分析——以北京市郊S2线为例分析 | 第53-63页 |
5.1 调研方法和过程介绍 | 第53页 |
5.2 S2线现实情况介绍 | 第53-57页 |
5.2.1 S2线发展背景及概况 | 第53-54页 |
5.2.2 S2线补贴收益情况 | 第54-55页 |
5.2.3 S2线问题分析 | 第55-56页 |
5.2.4 小结 | 第56-57页 |
5.3 S2线合作机制分析 | 第57-63页 |
5.3.1 S2线合作机制的协调机构设立 | 第57-59页 |
5.3.2 S2线投资建设时的合作机制分析 | 第59页 |
5.3.3 S2线运营时的合作机制分析 | 第59-60页 |
5.3.4 S2线补贴时的合作机制分析 | 第60-61页 |
5.3.5 S2线合作机制问题小结 | 第61页 |
5.3.6 S2线合作机制政策建议 | 第61-63页 |
6 完善市郊铁路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63-64页 |
6.1 引入第三方,建立自上而下的合作协调机构与机制 | 第63页 |
6.2 采用绩效补贴的方式 | 第63-64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64页 |
7.2 本文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A | 第68-7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