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后现代叙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3-33页 |
第一节 福克纳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第二节 后现代叙事学研究综述 | 第26-33页 |
1. 后现代叙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后现代叙事的发展与流变 | 第29-31页 |
3. 本篇论文的思路、创新及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一章 福克纳作品的后现代历史叙事解读 | 第33-63页 |
第一节 福克纳创作的文化语境 | 第37-49页 |
1. 南方情结 | 第38-40页 |
2. 宗教意识 | 第40-44页 |
3. 悲剧意识 | 第44-46页 |
4. 南方文学传统 | 第46-49页 |
第二节 福克纳小说文本的转义阐释 | 第49-63页 |
1. 《喧哗与骚动》中的失乐园隐喻 | 第49-57页 |
2. 《八月之光》中的罪孽与救赎换喻 | 第57-60页 |
3. 《圣殿》中的浮世绘百态反讽 | 第60-63页 |
第二章 福克纳作品的修辞叙事研究 | 第63-95页 |
第一节 福克纳作品的叙事进程研究 | 第65-79页 |
1. 《押沙龙,押沙龙》之局部冲突与全局冲突 | 第67-71页 |
2. 《圣殿》之不稳定因素与紧张因素 | 第71-76页 |
3.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隐性叙事进程 | 第76-79页 |
第二节 《喧哗与骚动》等作品的叙事判断研究 | 第79-95页 |
1. 《喧哗与骚动》中的阐释判断 | 第81-84页 |
2. 《八月之光》中的伦理判断 | 第84-89页 |
3. 《我弥留之际》中的审美判断 | 第89-95页 |
第三章 福克纳作品的认知叙事研究 | 第95-113页 |
第一节 《喧哗与骚动》花园路叙事解读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喧哗与骚动》等小说的心理叙事 | 第102-113页 |
结语 | 第113-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9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博士论文及成果 | 第139-141页 |
后记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