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3-27页 |
1.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 第13-21页 |
1.1 病因病机认识 | 第13-15页 |
1.2 临床治疗方法 | 第15-18页 |
1.3 妇科名家经验 | 第18页 |
1.4 中医临床治疗优势与难点 | 第18-21页 |
2. 子宫腺肌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2.1 发病机制研究 | 第21-24页 |
2.2 西医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3. 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7-69页 |
1. 材料 | 第27-3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1.2 动物饲养环境 | 第27页 |
1.3 实验药物 | 第27-28页 |
1.4 实验试剂 | 第28-30页 |
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0-31页 |
2. 方法 | 第31-42页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第31页 |
2.2 观察动情周期 | 第31-32页 |
2.3 设计与分组 | 第32-33页 |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 第33-34页 |
2.5 检测技术 | 第34-41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41-42页 |
3. 结果 | 第42-55页 |
3.1 ER α | 第42-44页 |
3.2 ERβ | 第44-46页 |
3.3 GPER | 第46-48页 |
3.4 PR-A | 第48-50页 |
3.5 PR-B | 第50-52页 |
3.6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 | 第52-53页 |
3.7 雌、孕激素受体各亚型及GPER之间的比较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68页 |
4.1 AM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5-58页 |
4.2 “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 第58-59页 |
4.3 内异康复片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 第59-61页 |
4.4 研究靶点的定位 | 第61页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1-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69-70页 |
1.主要工作 | 第69页 |
2.创新点 | 第69-70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一:综述 | 第81-102页 |
综述一 清湿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疼痛病症多靶点作用的探讨 | 第8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综述二 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ER)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87-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会议培训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