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粒形主效QTL对粒重形成的遗传贡献和粒长基因GS3.2的图位克隆

缩略词表第8-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前言第13-44页
    1.1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第15-16页
    1.2 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第16-18页
    1.3 图位克隆技术第18-28页
        1.3.1 图位克隆的意义第18-19页
        1.3.2 分子标记第19-21页
        1.3.3 遗传群体和亲本的选择第21-22页
        1.3.4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的统计分析方法第22-24页
        1.3.5 QTL的精细定位第24-27页
            1.3.5.1 QTL的精细定位的次级群体第24-26页
            1.3.5.2 QTL的精细定位的方法第26页
            1.3.5.3 QTL的精细定位问题第26-27页
        1.3.6 目标QTL区域的候选基因功能鉴定第27-28页
        1.3.7 质量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第28页
    1.4 通过关联分析定位和克隆基因第28-32页
    1.5 粒形QTL基因的研究进展第32-42页
        1.5.1 水稻粒形性状和粒形性状的经典遗传学研究第32-34页
        1.5.2 水稻粒形QTL的定位第34-42页
            1.5.2.1 水稻粒长基因GS3的定位和克隆第35-38页
            1.5.2.2 水稻粒宽基因GW2的定位和克隆第38-39页
            1.5.2.3 水稻粒宽基因qSW5/GW5和GS5的定位和克隆第39-42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创新之处第42-44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4-59页
    2.1 本研究所用到的水稻材料和群体第44-46页
        2.1.1 本研究所用水稻品种的来源和粒形表现第44-45页
        2.1.2 群体材料第45-46页
    2.2 群体基因型分析和QTL定位第46-47页
        2.2.1 水稻DNA的提取第46页
        2.2.2 SSR和In/Del等STS标记的开发第46页
        2.2.3 SSR分析第46页
        2.2.4 遗传图谱的构建、数据分析及QTL定位第46-47页
    2.3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第47-48页
        2.3.1 田间试验第47页
        2.3.2 稻米粒重、粒形和灌浆速率性状的测定第47-48页
    2.4 本研究所涉及的近等基因系的构建第48-49页
    2.5 对qGL3-NIL和F_1(qGL3/qGW2a/qGS5)的正向选择和背景检测第49-50页
    2.6 qGL3的初步定位、效应分析及对qGS3.2精细定位引物信息第50页
    2.7 GS3.2的遗传转化第50-56页
        2.7.1 遗传转化载体,菌株和转化方法第50-51页
        2.7.2 超量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1-52页
        2.7.3 抑制表达载体(RNAi)的构建第52-54页
        2.7.4 互补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4-56页
    2.8 PCR扩增产物测序和质粒测序技术第56页
    2.9 RNA抽提、反转录制备水稻总cDNA和Real-Time PCR技术第56-57页
    2.10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第57页
    2.11 石蜡切片第57-58页
    2.12 水稻细胞周期核心调控基因和GS3.2的相关表达第58页
    2.13 自然群体中进化关系的分析第58-5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9-116页
    3.1 qGL3、qGW2a和qGS5之间的QTL互作分析及对粒重形成的遗传讨论.第59-71页
        3.1.1 qGL3、qGW2a和qGS5的遗传学效应第59页
        3.1.2 qGL3、qGW2a和qGS5的聚合材料的构建第59-61页
        3.1.3 F_1(qGL3/qGW2a/qGS5)的遗传背景检测第61-62页
        3.1.4 F_2(qGL3/qGW2a/qGS5)分离群体的表型分析第62-64页
        3.1.5 F_2(qGL3/qGW2a/qGS5)的QTL分析第64-67页
        3.1.6 F_2(qGL3/qGW2a/qGS5)的上位性QTL和互作分析第67-71页
    3.2 GS3.2的图位克隆第71-105页
        3.2.1 qGL3随机群体的构建和qGL3的遗传效应分析第71-72页
        3.2.2 qGS3.2-NIL的构建和遗传背景的检测第72-73页
        3.2.3 将GS3.2精细定位在16.2-kb的范围内第73-77页
        3.2.4 qGS3.2对产量相关性状及对部分品质形状的影响第77-79页
        3.2.5 GS3.2使谷壳的纵向方向细胞数目变多从而增加水稻粒长第79-80页
        3.2.6 qGS3.2的候选基因第80-81页
        3.2.7 qGS3.2候选基因的表达谱和基因组序列比较第81-84页
            3.2.7.1 三个候选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第81-83页
            3.2.7.2 三个候选基因的比较测序第83-84页
        3.2.8 GS3.2候选基因的筛选第84-104页
            3.2.8.1 Os1不是GS3.2第85-86页
            3.2.8.2 Os4不是GS3.2第86-87页
            3.2.8.3 Os3不是GS3.2第87-89页
            3.2.8.4 Os2是GS3.2及GS3.2的功能验证第89-104页
                3.2.8.4.1 Os2的超量表达验证第89-96页
                3.2.8.4.2 Os2的抑制表达载体第96-100页
                3.2.8.4.3 Os2和Os3的共同表达作为Os2的互补转化第100-104页
        3.2.9 Os2的表达量影响了转基因植株中的谷粒粒长表型第104-105页
    3.3 GS3.2的基因序列及预测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分析第105-107页
    3.4 GS3.2启动子在自然群体内的基因型分析第107-114页
    3.5 GS3.2可能影响了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第114-116页
4. 讨论第116-125页
    4.1 三个粒形QTL对粒重形成的遗传影响第116-118页
    4.2 GS3.2是一个微效影响谷粒粒长的正调控因子第118-119页
    4.3 GS3.2是不同于GL3.1的一个控制粒长的QTL基因第119-121页
    4.4     GS3.2启动子差异对粒长产生的功能较重要第121页
    4.5 GS3.2影响了细胞分裂的相关基因第121-122页
    4.6 GS3.2在驯化过程中的作用第122-123页
    4.7 GS3.2精细定位中出现的问题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9页
附录第139-153页
    附录1:本研究中所有用到的引物及载体图第139-145页
        附表1:本研究中所有用到的引物第139-144页
        附图1:本研究中所用载体图第144-145页
    附录2:部分试验的详细步骤第145-152页
    附录3: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管理服务部署及优化方法
下一篇:IPv6自治域间源地址认证方案在边界路由器上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