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光网络概况 | 第11-13页 |
| 1.1.1 光网络的发展概述 | 第11页 |
| 1.1.2 国内外光网络项目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 1.1.3 下一代光网络的特征 | 第12-13页 |
| 1.2 GMPLS技术概况 | 第13-14页 |
| 1.2.1 GMPLS出现的背景 | 第13页 |
| 1.2.2 GMPLS的优点 | 第13-14页 |
| 1.3 GMPLS中的流量工程机制概述 | 第14-15页 |
| 1.3.1 流量工程和流量的关系 | 第14-15页 |
| 1.3.2 GMPLS中的流量工程 | 第15页 |
| 1.3.3 GMPLS光网络以及流量工程研究状况 | 第15页 |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GMPLS协议流量工程研究 | 第17-27页 |
| 2.1 GMPLS网络的框架结构和核心技术 | 第17-19页 |
| 2.1.1 GMPLS的框架结构 | 第17页 |
| 2.1.2 GMPLS标签交换路径 | 第17-18页 |
| 2.1.3 GMPLS的路由和寻址 | 第18-19页 |
| 2.2 GMPLS信令协议分析 | 第19-21页 |
| 2.2.1 GMPLS信令功能 | 第19页 |
| 2.2.2 RSVP-TE信令的扩展机制 | 第19-21页 |
| 2.3 GMPLS路由研究 | 第21-24页 |
| 2.3.1 GMPLS路由结构 | 第21-22页 |
| 2.3.2 GMPLS的路由扩展研究 | 第22-24页 |
| 2.4 GMPLS流量工程技术研究 | 第24-26页 |
| 2.4.1 流量工程和网络工程 | 第24-25页 |
| 2.4.2 TE模块关键技术 | 第25页 |
| 2.4.3 GMPLS流量工程的系统设计 | 第25-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基于GMPLS流量工程机制的新型路由算法 | 第27-38页 |
| 3.1 基于GMPLS流量工程机制的改进算法创意来源 | 第27-28页 |
| 3.2 改进算法介绍 | 第28-30页 |
| 3.3 新型改进算法与传统SPF算法的比较 | 第30-31页 |
| 3.4 新型改进算法在一个简单的网络实例模型中的表现 | 第31-35页 |
| 3.5 一种将链路的代价函数设置为分段线性递减凹函数的新型路由实现思路 | 第35-37页 |
| 3.5.1 概述 | 第35页 |
| 3.5.2 有益效果举例 | 第35-3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流量研究与算法仿真 | 第38-68页 |
| 4.1 网络流量分析研究 | 第38-39页 |
| 4.2 静态链路下改进路由算法编程设计仿真 | 第39-43页 |
| 4.2.1 最短路径编程实现 | 第39-41页 |
| 4.2.2 改进路由算法编程实现 | 第41-43页 |
| 4.3 改进路由算法在动态链路中的单源单宿仿真 | 第43-55页 |
| 4.3.1 流量请求分布 | 第43-46页 |
| 4.3.2 仿真过程 | 第46-47页 |
| 4.3.3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47-55页 |
| 4.4 动态链路多源多宿情形下的仿真 | 第55-61页 |
| 4.4.1 多源多宿网络的简化 | 第55-56页 |
| 4.4.2 传输效率及阻塞率仿真 | 第56-59页 |
| 4.4.3 流量均衡性仿真 | 第59-61页 |
| 4.5 使用OPNET进行仿真的尝试 | 第61-66页 |
| 4.5.1 软件介绍 | 第61页 |
| 4.5.2 边缘节点建模 | 第61-63页 |
| 4.5.3 交换节点建模 | 第63-64页 |
| 4.5.4 汇聚节点建模 | 第64-66页 |
| 4.5.5 交换网络仿真 | 第6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附录1 C语言编程部分关键代码 | 第71-76页 |
| 附录2 Matlab仿真部分关键代码 | 第76-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