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乡村治理的基础 | 第13-14页 |
1.2.2 乡村治理的结构 | 第14-17页 |
1.2.3 乡村治理的规则 | 第17-19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1 乡村治理 | 第20-21页 |
1.3.2 规则治理 | 第21-22页 |
1.3.3 正式制度 | 第22页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1.4.1 理论视角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4 样本村概况 | 第26-28页 |
第2章 规则治理的形成:正式制度的确立 | 第28-37页 |
2.1 历史与现状:特大城市郊区的变迁 | 第28-29页 |
2.1.1 上海郊区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 第28-29页 |
2.1.2 上海郊区农村的现状 | 第29页 |
2.2 治理创新:村民自治工作法的源起 | 第29-31页 |
2.2.1 村民自治的现实状况 | 第29-31页 |
2.2.2 上海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 第31页 |
2.3 多元参与:村民自治章程与细则的建设 | 第31-37页 |
2.3.1 镇政府的指导 | 第31-33页 |
2.3.2 村两委的执行 | 第33页 |
2.3.3 村民的多样参与 | 第33-35页 |
2.3.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治理规则:正式制度的性质与内容 | 第37-45页 |
3.1 法律与村民自治章程 | 第37-38页 |
3.1.1 法律法规的治理 | 第37-38页 |
3.1.2 法律与村民自治章程的比较 | 第38页 |
3.2 传统、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章程 | 第38-41页 |
3.2.1 传统的治理 | 第38-39页 |
3.2.2 村规民约的治理 | 第39页 |
3.2.3 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章程的比较 | 第39-41页 |
3.3 村民自治章程与细则的内容:乡村治理的一个理想 | 第41-45页 |
3.3.1 村民自治章程和细则的内容 | 第41-43页 |
3.3.2 村民自治章程和细则的特点 | 第43-45页 |
第4章 规则的选择适用:正式制度的运作逻辑 | 第45-55页 |
4.1 规则治理的实践 | 第45-48页 |
4.1.1 民主选举 | 第45-47页 |
4.1.2 民主管理 | 第47-48页 |
4.2 正式制度的运作逻辑 | 第48-55页 |
4.2.1 政府:基层治理的实现 | 第48-50页 |
4.2.2 村干部:角色平衡的保障 | 第50-53页 |
4.2.3 村民:利益与效率的获取 | 第53-55页 |
第5章 规则治理的作用:正式制度的成效与局限 | 第55-61页 |
5.1 村民自治正式制度的作用 | 第55-57页 |
5.1.1 作为解决问题的机制 | 第55页 |
5.1.2 作为直接可用的依据 | 第55-56页 |
5.1.3 作为其它规则的补充 | 第56-57页 |
5.2 村民自治正式制度的局限 | 第57-61页 |
5.2.1 制度规定的性质尴尬 | 第57-58页 |
5.2.2 自治内容的范围有限 | 第58-60页 |
5.2.3 制度执行的程度存疑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1-65页 |
6.1 正式制度建设在乡村社会的有效性 | 第61-63页 |
6.2 规则治理下正式制度建设推广的可行性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1 | 第69-71页 |
附录2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