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泥石流论文

云南省寻甸县沙湾大沟泥石流地质特征与危险性评价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区工作及研究状况和存在问题第15-16页
        1.3.1 研究工作状况第15页
        1.3.2 存在问题第15-16页
        1.3.3 本次论文研究目的第16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页
        1.4.3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第19-40页
    2.1 交通位置第19-20页
    2.2 地形地貌第20-22页
        2.2.1 区域地貌类型第20-21页
        2.2.2 研究区地形地貌第21-22页
        2.2.3 土壤植被第22页
    2.3 气象、水文第22-25页
        2.3.1 气象第22-23页
        2.3.2 水文第23-25页
    2.4 地层岩性第25-28页
        2.4.1 流域内地层岩性第25-26页
        2.4.2 研究区地层岩性第26-28页
    2.5 地质构造第28-31页
        2.5.1 区域地质构造第28-29页
        2.5.2 研究区地质构造第29-31页
    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第31-33页
    2.7 水文地质条件第33-34页
    2.8 工程地质条件第34-38页
        2.8.1 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35-36页
        2.8.2 岩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36-38页
    2.9 不良地质作用第38页
    2.10 人类工程活动及植被第38-40页
第三章 沙湾大沟泥石流发育特征第40-60页
    3.1 沟谷总体特征第40-41页
    3.2 沟谷分区特征第41-51页
        3.2.1 清水区特征第43页
        3.2.2 物源区特征第43-46页
        3.2.3 流通区特征第46页
        3.2.4 堆积区特征第46-51页
    3.3 运动特征及动力特征第51-59页
        3.3.1 泥石流的容重第51-53页
        3.3.2 泥石流的流速第53-55页
        3.3.3 泥石流的流量第55-57页
        3.3.4 泥石流的冲击力第57-59页
    3.4 暴发频率特征第59-60页
第四章 沙湾大沟泥石流形成条件第60-67页
    4.1 地形条件第60-62页
        4.1.1 流域地貌第60页
        4.1.2 坡地地貌第60-61页
        4.1.3 沟道地貌第61-62页
    4.2 物源条件第62-65页
        4.2.1 土层类型第62-63页
        4.2.2 补给方式第63页
        4.2.3 物源数量第63-64页
        4.2.4 土层稳定性第64-65页
    4.3 水源条件第65-66页
    4.4 形成条件总结分析第66-67页
第五章 沙湾大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67-74页
    5.1 层次分析法概述第67-70页
        5.1.1 评价方法概述第67-68页
        5.1.2 基本模型和计算步骤第68-70页
    5.2 沙湾大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70-74页
        5.2.1 评价模型的选择第70-71页
        5.2.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第71-72页
        5.2.3 评价结论第72-74页
第六章 沙湾大沟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及发展趋势第74-84页
    6.1 泥石流主要危害第74-79页
        6.1.1 泥石流发生历史第74-75页
        6.1.2 危害范围及对象第75-76页
        6.1.3 危害程度第76-79页
    6.2 危害机理第79-81页
    6.3 泥石流发展趋势第81-84页
        6.3.1 从物源条件看发展趋势第81-82页
        6.3.2 从水源条件看发展趋势第82页
        6.3.3 从地形条件看发展趋势第82-84页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第84-86页
    7.1 结论第84-85页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活动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大竹园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下一篇:云南漾濞富恒金多金属矿区外围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