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受贿罪侵犯法益 | 第9-20页 |
(一) 国外主要学说 | 第9-11页 |
1. 德国信赖说 | 第9页 |
2. 日本信赖说 | 第9页 |
3. 纯洁性说 | 第9-10页 |
4. 国家意志篡改说 | 第10页 |
5. 不可收买性说 | 第10页 |
6. 折中说 | 第10-11页 |
7. 清廉义务说 | 第11页 |
(二) 国内主要学说 | 第11-12页 |
1. 国家机关管理活动说 | 第11页 |
2. 单位正常活动和公私财产说 | 第11页 |
3. 多种复合法益说 | 第11页 |
4. 廉洁性说 | 第11-12页 |
(三) 不可收买性(兼顾信赖性)作为受贿罪侵犯法益的依据 | 第12-17页 |
1. 对国外几种主流法益侵犯理论的对比评价 | 第12-14页 |
2. 对国内几种法益侵犯理论的对比评价 | 第14-16页 |
3. 将不可收买性(兼顾信赖性)说作为受贿罪侵犯法益的合理性 | 第16-17页 |
(四) 受贿行为侵犯法益相关问题 | 第17-20页 |
1. 侵犯受贿罪法益的标志—“对价关系”形成 | 第17页 |
2. “对价关系”的形成——为他人谋取利益 | 第17-20页 |
二、对“他人”及“利益”的理解 | 第20-23页 |
(一) 对“他人”的理解 | 第20-21页 |
1. 行贿人本人 | 第20页 |
2. 第三人 | 第20-21页 |
3. 单位 | 第21页 |
(二) 对“利益”的理解 | 第21-23页 |
1、正当利益和非正当利益 | 第21-22页 |
2. 可得利益和既得利益 | 第22页 |
3. 财物、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 | 第22页 |
4. 自然人利益和单位利益 | 第22-23页 |
三、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理解 | 第23-32页 |
(一) 旧客观要件说 | 第23-24页 |
1. 旧客观要件说的论述 | 第23页 |
2. 对旧客观要件说的评价 | 第23-24页 |
(二) 主观要件说 | 第24-26页 |
1. 主观要件说的论述 | 第24页 |
2. 对主观要件说的评价 | 第24-26页 |
(三) 不保留说 | 第26-28页 |
1. 不保留说的论述 | 第26-27页 |
2. 对不保留说的评价 | 第27-28页 |
(四) 新客观要件说 | 第28-32页 |
1. 新客观要件说的论述 | 第28页 |
2. 对新客观要件说的评价 | 第28-29页 |
3. 新客观要件说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 第29-32页 |
四、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 | 第32-40页 |
(一) 作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虚假承诺 | 第32-33页 |
(二) “事后受财”行为 | 第33-36页 |
(三) 没有请托事项的长期“感情投资”行为 | 第36-38页 |
(四) “为他人谋取利益”与罪数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