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苯甲醛衍生物概况 | 第9-11页 |
1.1.1 卤代苯甲醛 | 第9-10页 |
1.1.2 其它苯甲醛衍生物 | 第10-11页 |
1.2 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11-18页 |
1.2.1 K-矩阵法 | 第11-12页 |
1.2.2 P-矩阵法 | 第12-13页 |
1.2.3 主成分回归法 | 第13-14页 |
1.2.4 偏最小二乘法 | 第14-15页 |
1.2.5 确定主因子数的交互验证法 | 第15-16页 |
1.2.6 Kalman滤波算法 | 第16页 |
1.2.7 遗传算法 | 第16-17页 |
1.2.8 人工神经网络 | 第17-18页 |
1.3 MATLAB软件介绍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卤代苯甲醛同分异构体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1-41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1-23页 |
2.3.1 卤代苯甲醛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21-22页 |
2.3.2 溶液稳定性测定 | 第22页 |
2.3.3 考察单组分线性关系 | 第22页 |
2.3.4 校正集与预测集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5 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23页 |
2.3.6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 第2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3-38页 |
2.4.1 卤代苯甲醛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23-25页 |
2.4.2 溶液稳定性测定 | 第25-26页 |
2.4.3 吸光度加和性的考察及检测波长范围的选取 | 第26-27页 |
2.4.4 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27-29页 |
2.4.5 卤代苯甲醛各单组分紫外吸收光谱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2.4.6 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2.4.7 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 | 第32-35页 |
2.4.8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35-37页 |
2.4.9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 第37-38页 |
2.5 小结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其它苯甲醛衍生物同分异构体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41-63页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3.3.1 不同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42页 |
3.3.2 溶液稳定性测定 | 第42页 |
3.3.3 考察单组分线性关系 | 第42页 |
3.3.4 校正集与预测集建立 | 第42页 |
3.3.5 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42-43页 |
3.3.6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 第4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3-60页 |
3.4.1 不同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43-45页 |
3.4.2 稳定性实验 | 第45-46页 |
3.4.3 吸光度加和性的考察及检测波长范围的选取 | 第46-47页 |
3.4.4 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47-49页 |
3.4.5 苯甲醛衍生物各单组分紫外吸收光谱之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3.4.6 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3.4.7 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 | 第52-55页 |
3.4.8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预测 | 第55-58页 |
3.4.9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 第58-60页 |
3.5 小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 第63-66页 |
4.1 总结 | 第63-65页 |
4.1.1 卤代苯甲醛 | 第63-64页 |
4.1.2 其它苯甲醛衍生物 | 第64-65页 |
4.2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表 | 第6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页 |